课堂教学中设问的应用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03-20 供稿: 编辑: 访问量: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中,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的技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尤其重要,在交流中设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然而,如何设计问题、何时去问、是一个较有艺术性的问题,教师往往重视提问的内容本身,而忽视问问题的方式和艺术性。较好地设问,往往会起到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本人就设问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问的作用。
(1)课堂设问是新课题导入的有效方法。
一个课题的产生总有一个的上下文关系,在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时,及时地复习以前的知识不仅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有时也是顺利导入新的课程的一个过渡方法,例如在Internet的课程教学中,讲到电子邮件服务时,可以作如下的设问:我们已知道Internet能提供许多的服务,谁能举例说明一下有哪些具体的服务?学生回答有WWW服务、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你认为其哪些是最重要的服务之一?,学生回答电子邮件服务等等internet所提供的服务有哪些?(www、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BBS、远程登录、网上新闻组)。其中非常有用的一个服务就是电子邮件服务。那么今天我们就要讲一下,其中的重要的一个服务——电子邮件服务。 这样既很自然地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顺利地导出了新的内容。
(2)课堂设问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所学的知识毫无兴趣,那么一般情况下他不会主动地去学习,能完成所要求的作业便是他的最高目标了,但如果他对一个问题有了充分的兴趣,则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他就会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设问是一个有效方式。
有效的设问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产生学习需要。而巧妙的设问,可以达到这一效果,那怕是一个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例如我在教Internet课程时,讲到邮件操作一个时应用了一定的设问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讲到邮件规则时,可以设问: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名秘书,每天会收大量的电子邮件,这些邮件是不同的客户发送过来的,但领导需要你马上把含有某一内容的邮件全部整理好交给领导看一下,你会用什么办法解决。这是一个极有挑战性的提问,也完全符合现实生活,学生一下子被问题吸引住,开始认真思考并讨论,学生有的说这样,有的说那样,根据学生的讨论讨论我们引出了邮件规则的概念,既符合什么条件,进行相应的操作——邮件规则,并上网进行及时演示操作,让学生发多个邮件上来,老师通过邮件规则的设置,把学生发来的邮件很快地进行了分类,学生非常感兴趣。老师开始详细讲解邮件规则的操作的应用,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3)有效设问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开展并控制课堂的进程。
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常用的任务驱动法、问题情境法等等,在教学中设问是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程的重要方法。有效的设问是教学的“轨道”,问题可能是教学控制的关键点或转折点。设问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地课堂的主导作用,和调节作用。更好地按老师的设计推进教学进程。教师如果成功地设计了不同的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所设的问题,将能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脉络,使课堂教学的序奏有序合理,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4)课堂设问能更好地调节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信息和情感的交流。
重视设问的设计,能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更加流畅,老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老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能使课程的难点、重点等知识得到有效的体现,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的操作和理解。同时也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必要手段,学生的回答中得到自信心的体现和能力的发挥,学生根据问题开展思维活动,能够较为有效地引导教学的开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主要体现在:提问、讨论、质疑、思考、作答。巧妙而有效的“问”,既能使交流反馈更加及时、顺畅;通过学生的作答、讨论能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情况,对教学策略做出一定的调整;又能和谐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二、课堂有效设问的注意事项
1、所设问题要有一定的可问之处,不能“是问非问”。
所提的问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或争议等,问题的可问性越强,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相应地会越高,学生才会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过于简单的设问,对学生没有激励作用,不会引起学生的广泛思考,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引出邮件抄送方式时,提问学生:如果你想给多个人发送同一个邮件时,如何提高发送邮件的效率?学生进行讨论。老师最后提出抄送的概念,并进行操作演示,在Outlook中可以用邮件抄送来给多个邮件地址发送邮件。
2、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引起共同的思考。
在课堂上不应有被遗忘的学生,老师的设问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所有问题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忽略其它的学生,那么问题的有效性就有所欠缺,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不会令人满意,至少不是令全体学生满意,会使一些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以后的提问就会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设问应该是针对全体或是绝大部分学生的。
3、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
在客观实际中,学生的能力有一定有差异。问题应该设置在什么水平上才较为行当呢?在教学中也应该不断地摸索,从我看来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中等水平,或者中等水平偏上一点。这样兼顾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简单就成了一个无效的问题,学生脱口而出,起不到提问应有的作用,看上去热闹,其实不然, 学生以为太简单了,以后就不会听你讲课了更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相反如果问题太难,缺乏相应的基础,百思不得其解,也会打击学习热情。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层次引导其思维。
4、提问的方式是引起学生注意的关键所在。
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起到的作用和引起的注意力可能是有着较大的差别,因而问题的表达也是值得研究的,这也是教学的艺术体现。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
从问题的提出的方式上,有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旁敲侧击,提示引导等等。
从问题的着眼点考虑,应该多考虑从课堂的重要知识点、技能操作要点;知识或技能的难点;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实用地方等等作为出发点。而不应以怪、偏、冷的地方作为提问的着眼点。
从提问的语句组织上,应尽可能用动人的词汇或语气以激励和引起学生的注意,既所为上课的激情,在提问上更应如此,但在实际的讲课时做到这一点是相当难的,你可能通过精心准备在其它方式能做到,但在课堂讲课艺术上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就像戏中的台词一样,台词是死的,人是活的。同样的台词在不同的人讲来,味道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一点对象我这样的年青老师来说,应长期多向老教师学习才能做到。
5、提问应适量、及时。
在课堂上教师应要关注提问的数量,太多的问题,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其实一个问题能起到一定的思考和引导作用,学生能深入其中,就达到了课堂的核心作用,过多的问题可能性导致内容零散、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可延展性,冲淡课堂核心内容。
课堂提问也要把握时机,紧扣教学环节和进度,一个问题如果在不同的教学时点提出来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错过了最佳的提问时机,再提出老的问题,就会显得多余,或者引起学生课堂思维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