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如何将情感教学运用于德育课程
发布时间:2012-02-24  来源:

如何将情感教学运用于德育课程

徐佳娴

摘要:当代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不再以单纯的学习为主,很多学生提早接触社会,社会上一些成人化的言行举止,以及扭曲的价值观,不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致使部分学生难以管教。因此,本人认为教育学生,可以引入教育心理学中情感教学的方式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中职生  情感教学  心理  教育

教学艺术延至今日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古人以“言传身教”作为教学准则,近代教学讲究“说服教育”为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认识不足自学改正错误,弥补缺陷,虽有许多成效,但并不完善,而且这样的教育往往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对立,都深感苦闷。情感教学,这将是教学进程中的一个大飞跃,其中有许多优点,仅以本人自身经验和想法谈谈情感教学的几点好处:

作为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身教,每节课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还应注重发挥德育课的育人功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是以德育教育为主,而不是以考核学生为主,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的成绩观念,强化学生的学习观念。本人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后进生,不是强硬打压,而是在课堂上尽量挖掘其优点,鼓励其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本课程的学习,考核成绩不是终点,而是希望通过教学互动,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职业理想。

目前学校积极响应市里的课改要求,要求教师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结合德育课的教学,本人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教学结果,更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更关注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新课程的教学需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才能获得有效结果。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只有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体现出来。所以,不能用哪种模式框住教学行为,而应该把教学过程视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视为动态的、丰富的、鲜活、富于变化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必去照搬。教学是一种创新活动,每一节课都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课堂上进行的集体创作。如果照搬某种教学模式,只能事倍功半。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德育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人认为要努力改变直以来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苦苦说教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应将课堂开放给学生,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利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搜集材料,教师则起一个指导帮助的作用。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变为向合作探究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理解学生出现的错误。因为是人就有犯错误的时候,而且青春期这个年龄段又是莽撞冲动,好高骛远,自以为是……容易犯错的时期。正是通过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碰钉子,才逐渐懂起事来,成长起来。正因为如此,我们作为教师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所改变,要把知识、能力、兴趣、态度、特长等结合起来,互相兼顾,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专注及投入的程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数的高低上。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师生情感融洽可以营造友好、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才是自然、顺畅的。融洽的师生情感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应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了解教师,认识教师,消除教师在学生心中的陌生感,努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本人认为教学前,多找些师生共同熟悉的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问题,不断地调整学生的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轻松、积极的状态下开展学习活动,也能让学生在这一氛围中学会合作。

其次,探索和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观念要开放,要确立这样一种理念,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样样都不如自己。现在的学生汲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有许多学生在某些方面比老师见长。这也提醒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另外,教师的知识要开放。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德育教师仅仅掌握了本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师拥有的知识也应不断更新,能随时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 不仅要及时地学习一些国内外最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新一些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接触《情感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后,感觉受益匪浅。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我越来越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者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有利教学。

老师对学生而言,大多敬而远之,导致教师表面与学生关系和谐,实质孤立的形势,对学生也只能通过“面具”了解他们,使一些学生的缺点变成习惯才能发现,已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若师生以朋友相待,就能在平时交往中很容易,并且提早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使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学生丢掉包袱轻装上阵,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课堂上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也避免了教师一味唱独角戏的常见现象。平时,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与学生地交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聊天、谈心,在不经意间,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及时掌握学生情况,有利于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特点。

其次,师生同乐,辅助教学。

在学生意识中,老师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师生课上、课下应有统一的认识。如课上学生要遵守规章制度,不能我行我素、无拘无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不能嬉戏或敷衍了事。如果答不上来,老师也不要冷言以对,伤其自尊心,否则会事得其反,让学生的厌学情绪加重。这时益友的宽慰,包容倒是会感动好多学生,同时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进而努力做得更好。通过课堂活动是益友的角色,让学生感到老师在他们中间与他们离得很近,能一起分享快乐与烦恼,一起游戏,一起讨论与课本无关的事件,而老师也能借此机会适时指出某些学生的不足,帮其改正,使学生高兴的接受批评、指正,代替学生被动改过自新的传统方式。

最后,以情动情,加深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情感注入到所教的课程中去,带动学生的情感,这样可使学生在无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作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还要具备基本的表演艺术来吸引学生,传递你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你要表达的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积极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的催化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推动作用。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该喜则喜,该怒则怒,调动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情感会造成不同的行为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学生表现为偏科现象,特别是语文、数学、外语以外的课程有些学生就是不喜欢,不重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为消极情感,就会使学生没兴趣,从而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反之,教师的积极情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探索真理的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教师对学生信任、尊重、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好感和敬慕,从而产生自信、好学的热情。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当教师接受这些信息后,就会强化自己的情感,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迁移作用。学生学习成绩差,在很大程度上倾注着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注重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教材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以上是本人对情感教学的基本看法,要做到以上几点,对于每位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目标,这样的要求还可能远远不够,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还有好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摸索、去借鉴、去学习,真正落实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