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从“有法”转“无法”,从“有为”转“无为”
发布时间:2011-07-19  来源: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
      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从“有法”转“无法”,从“有为”转“无为”》。
      在管理班级上,我既不用费力也不用费脑筋,既不用伤肝伤神更不用烦心伤心。我信奉的是“无为而治”,同时在“无为”之前,我又是“有为”的,而且是“大为”。那末,我有哪些“为”呢?简要汇报如下:
      一、“严”字当头,“严”到最后
      很多同仁都严,但我的“严”有点小小特殊:程度上,我是严上加严,严到无敌,严到无边,严到貌似不近人情;场合上,我不是等到学生犯了大错、出了状况了才严,而是日常小事上就严;时间上,我从与学生初次相遇起就严,一直严到他毕业离校;方式上,我会在严厉批评之后,接着安排被批评的学生做事情。之所以这样,一是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二是锻造学生的品质——即使是受了天大委屈,也不能耍性子,还得把工作做好。我想,这是我们现实社会中尤其需要的一种品质。
      二、爱是根本,爱得实在
      所谓爱,其实就是为学生好。大家往往只看到我对学生严的表象,却看不到我骨子里是对学生真的好这根本的一点。这是我的悲哀。
      一个班主任,凭什么对学生严?唯一的资格就是,你必须得真心实意为学生好。为什么我对学生严,学生就服帖?道理就在这里。
      我们的学生已经懂事了,看得出班主任是不是真地对他们好,还是为自己个人着想。一个班主任,如果不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着想,不是为学生的前途出路着想,而是为自己省心、少些麻烦,甚至是为自己月考评的小利而与学生纠缠甚至斤斤计较。这必然让学生看穿,自然让学生心寒,到头来,学生最多是表面上应付。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就是考虑到学生考评老师一事,为一点个人小利而不敢严格教育学生,甚至变着花样讨好学生,这更让学生瞧不起了。这不但给这一个班主任,而且给广大班主任、给学校,都带来负面影响。
      我的学生,起初或许还不明白我对他们“严”的用心,但很快他们就看得出,我的“严”至少不是为我自己,更不是为我个人私利。由此他们也就渐渐明白我其实是为他们好。
去年冬天,我注意到班里有个学生衣服单薄,就从老婆那里讨来一件她刚买来、还没拆掉标签的羊毛衫悄悄送给学生。我认为,这样一种表面上与“严”截然相反的做法,其实与我对学生严,完全是同一种用心,那就是——真心实意为学生好。
      三、坦荡真率,平等待人
      坦荡真率的人,是连那些不坦荡真率的人都喜欢的。这事关做人。我认为,连人都做不好,就不可能做好老师。班主任是良心活,只是应付性、防守性遵守关于老师的条条框框,即使没什么差错,也不是好老师好班主任。家长和学生往往从见我第一面就感到我的坦率实在。09001班朱毅佳同学的父亲曾当面对我说“我的孩子在你当班主任的第一天回家就说‘杨老师人很坦荡,我喜欢这样的老师’”。
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心,同样是学生们所渴望的。对各种机会,我会公平地给予每一个学生。例如对每学期每学年的积极分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团干部、优秀团员、奖学金等,我有一原则,就是尽量不重复,拿过的不重复拿,力求把面铺开,让更多学生得到。
      四、结盟家长,教育家长
      家长是最有力的同盟,但对家长也要有所教育引导,所以班主任应有父母心,更要有超越家长那份父母心的心。
      对家长,我一不怕、二不烦,而是结盟。家长对我也向来是信任与放心。我也认识到,个别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存在问题,但我总能把家长说服,让家长转身站到我这一边。我曾在电话里声色俱厉、重情重理地把09001班一学生家长“训”了一通,事后家长发来短信表示真心感谢。
      五、轻条文、轻量化,重情理、重人治
      这是我比较独特的一点,但我认为这切合教育这个领域。因为,老师教育学生不同于公司管理员工,不同于国家管理公民,不同于狱警管理犯人,而必须以人文情怀为根本。
      许多班主任注重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量化管理”。但偏重形式的条文太多,弄得学生不是潜心学习、诚信做人,而是诚惶诚恐地疲于应付那一份份条文、一张张量化表,生怕扣分挨骂。这就把创造性的育人工作变成了机械刻板的量化管理,把学生变成了机械操作的“功利人”,哪谈得上什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呢?甚至班主任自己有时也被这些条文、表格搞得陷入被动难堪,至少让学生认为班主任没本事搞得定,而只会扣分扣分。
      其实,学生大都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哪些合情合理、哪些逆情悖理。班主任只要让学生感到你的威慑、明白做了坏事要受到严惩,让学生感到你是真的为他们好、明白做了坏事对不住这份真心好意,让学生感到你与其家长建立了统一战线、明白做了坏事回家没法交代,他们自然就自觉自控、轻易不敢造次了。
我所说“人治”,一是班主任“治”,一是学生自律自“治”,两者合一,进而自信、自立、自强。
      六、精心栽培班团干部,大胆放权;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全员管理
      学生毕竟是学生,只用不教就会没用,教好了才有大用,当然还得大胆放权,给予充足被信任感。
      998班雍梅同学,军训中我冷眼观察,并依据其档案记录,一开学就任命为班长,到二年级时就担任学生会主席。我曾对全班同学说:“雍梅就是你们副班主任。”当时,学校团委也想让我班团支书记周珏同学担任学校的团支书记,但她因看不惯当时个别团委干部的不良作风而推辞了,并对我说“只愿做好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周珏后来考进上海财大,大一就任辅导员,大二任两个班的辅导员,还担任学生社团负责人。我问她怎么带班,她说“就用你那一套”。如今她是渣打银行上海分行的永久员工。
      我并不仅限于任用班团干部队伍,一个普通学生,只要有能力、有积极性,我也放手使用,哪怕他只有一方面或一点长处。所以,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每一个都兼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前面说的郑燕同学,让她负责运动会入场式时,就是一个普通同学,现在已是班长,成为得力干将。
总结陈词:
      “无为”的前提是“有为”,“无为而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班主任不需事无巨细,一概都管,亲力亲为,诸葛亮失败,“事必躬亲”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保姆式”管理已不适应社会需要。但“无”是潜在的“有”,有形上是“无”,无形中却一直“有”,即“不在位而能到位”。
      有人问我带班、学生的方法,我无法回答,因为很多问题,在我班只需我轻轻一句话、哪怕调侃性的一句或微微一个眼神、哪怕皱一皱眉头就能化解——学生明白我的心思、用意,懂得这其中的分量。所以我还自诩是“无法而有法”。
      从“有法”到“无法”、从“有为”到“无为”,是由量到质的飞跃,由经验到理论的提炼,由具体知识到高明智慧的升华,这是“美丽转身”理念的又一结晶。
      当然,这样的“美丽转身”我尚未完成。作为心中的理想境界,我将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