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娅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金融专业学生上课的情况分析,运用多用教学手段,以及在教学法中坚持五大原则,在金融班上课的教学实践来看,对提高课堂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意义重大,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多种教学方式 课堂效果 金融
我校自03开办金融专业以来,招生情况良好,生源较其他专业相对优秀,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银行、货币、柜面等专业知识,每天练习银行所要用到的技能以外,我认为金融专业更缺少不了法律的规范,作为教授经济法的教师,平时在给金融班上课时传授的知识学生接受普遍较好,能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上课时总是觉得学生学习兴趣不大,被动接受知识,因此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显的太过于缺乏,试想,学生如果对一门课没有兴趣,那上课可能做其他事情:看杂书、玩手机、随意讲话,这不仅自己一节课下来一无所获,还会扰乱课堂纪律,对此我特地针对有些学生对上课没有兴趣的原因作了以下调查研究:
原因 |
人数 |
基础差,自卑感强 |
5人 |
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很费劲 |
6人 |
教师讲课缺乏吸引力,不生动 |
18人 |
对学习的逆反心理 |
4人 |
从调查研究来看,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想一些良策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巧妙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意义。
1、课前“以案说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会在第一节课宣布课堂规则:“每堂课开始前5分钟,请同学们谈谈课前准备的经济法小案例”,一声令下,同学们纷纷回家准备。有一次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一位同学讲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事情是这
样的,她是一个慢性病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有一次医院配给她的药里夹杂着一根头发,她通过学习消费者保护法,熟悉消费者有依法求偿权,于是她向医院说明了情况,医院不仅赔礼道歉,还给她换了一瓶药。这时我作为老师对她这种灵活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的勇气和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而这位学生从此以后对经济法课程兴趣大增,认为这门课程很实用,值得认真学习。
2、案例法
实施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并担当相应的社会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播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流,使静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动态的、主动的共同探讨过程,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强化教学行为的目的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选取案例: (1)从教材中选取。华师大出版的经济法一书中每一章节都有若干案例,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2)从报刊、影视中吸取。这些案例更贴近社会,往往又是社会的热点,若我们能把这些热点案例和教材中法律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找到进行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讲到人身权时,我特地选取最近比较轰动的“谢晋名誉侵权案”为切入点讲授,从学生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神里我知道她们领会了。课堂教学中用案例过渡到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对新知寻根究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教学吸引力,形成了智力振奋、情绪激昂的课堂气氛后,再去感知一些法律知识,学生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探究性。
3、 分组讨论
由于学生一直都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学习主动性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老师有意识地提出学习章节中的一些核心问题,让学生组成团队,分组讨论,通过小组成员的出谋划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以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在教学实践中,在讲授税法这一章时,我把金融班学生分为8个团队,每个团队布置一个问题,并且通过教师学生综合点评来比赛,得分最高的小组成员可以加平时成绩,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踊跃讨论,此情此景,真让老师感到欣慰。
4、模拟法庭
鉴于经济诉讼中的一些法律程序较枯燥较,故在学习这一章节时,我安排了模拟法庭,事先给出一个案情,请部分同学根据经济诉讼程序,写模拟法庭的剧本,(实际写剧本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教师确认无误后,请同学课后排练,在课堂上面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同学切身参与各个程序,特别是法庭辩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对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审判过程中,专门规定了一个阶段称之为“法庭辩论”,而该法第50条规定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中,就有“进行辩论”的权利。由此可见,这里的辩论,专指“法庭辩论”。是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在法庭上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在辩论中,学生可以据理力争,既熟悉了法律条文,又锻炼了勇气,在实践中,往往两节课时间不够用,因为学生太投入了,大家都舍不得让这么生动有趣的课结束,向来最讨厌拖堂的学生竟然向我要求:“老师,下课还有10分钟呢,再让我们模拟一会把!”,有的学生说:“老师,下一节课我们再继续好吗?”
5、多媒体教学
随着学校教室设备的不断更新,我认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方便、快捷、高效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 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应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楚的知识重点、难点,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而形象。尤其是用图片,动画和视频就更直观更形象!3 信息量大,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带给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新丰富的前沿资料。
4 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真实性,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上单调的教学模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任务引领
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在课程中以目标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组织课程,让学生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经济法教学中坚持“五大原则”
(1)平等原则。“经济法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意味着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技艺切磋,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师生只有在平等的过程中,才能互相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回应,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2)生活原则。经济法来源于生活,让经济法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正真调动起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材料,让经济法贴近生活,从中体验到经济法的内在价值,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经济法。
(3)、体验原则。体验经济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论与交流,引领学生经历茫然、痛苦、惊喜的探索历程,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4)合作原则。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感情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和智慧火花的喷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政委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尤其在教学重、难点处合作,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中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主体思维网络,会产生“1+1>2”的效果。
(5)创生原则。“动态生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着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妙用多种教学方式带来喜人教学效果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 对于多种教学方式,只要认真挖掘,准备,总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摸索中,我渐渐发现金融班的学生上课讲话、睡觉、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少了,更多地是上课时目不转睛紧盯老师的眼神,生怕错漏了任何一个知识点,在上课发言、思考问题时,体现了良好的法律素养,教师要学做黑暗中的“指明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