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羽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发展,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转换愈发加快,口语交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国家语委在新颁布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二级乙等以上。”而目前,中职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却不容乐观,学生“能”讲普通话,但大都不太会讲普通话的情况越来越突出。不懂汉语的使用规律,不按语言规律去操作,不能准确的理解话语,不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由此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迫在眉睫!所以,在中职校的课程实施中,必须要为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一个比较系统的操作和训练的空间。
关键词: 普通话教学 学生语音问题 实施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基础专业人才,即所谓的“蓝领”,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公共服务行业,比如:银行出纳、图书管理员、公交、铁路、酒店的服务员等,在这些基础的服务行业中,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经常在工作中出现“口误”,被人笑掉牙齿是小,影响上海的服务形象,令上海形象大打折扣可就是大事了!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实施普通话专职教学迫在眉睫!学习语言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并能取得教学的实效呢,这正是我们语言教育工作者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一、 目前学生在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方言中的语音偏误。
所谓方言,即是语言的一种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不同,是语言分化的结果,上海属于吴方言区,吴方言和普通话差别较大:很少有卷舌音,清音多于浊音,有短促的入声,属于较有特点的地方话。为了摸清学生的语音程度,我在班级里做了这样一个测试:根
据吴方言语音系统的情况,列出了以l、n、r、ch、zh、sh为声母、n、ng为韵尾的词组50个,在163人的答卷中,l、和r ,l和n分辨不清的占65%,n和 ng基本处于模糊状态的占47%,声调表示不准确的占13%,综合这些语音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问题是受方言的影响。
(二) 语音基础知识不牢固。
语音练习中,经常会有学生发生下列状况:(1)把iu标成iou的,例如:修理的“ 修”,就总会有学生标成xiou(2) ie与ei分辨不清,例如:累,常会拼成lie,(3)声调标示不准确,例如:却,拼成qùe,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小学时的语音知识学习不牢固,到了中学,学习的重点又转移到了阅读理解和文章结构的分析上,而忽视了语音的练习,于是,语音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巩固,这样的问题积累越来越多,势必会形成系统错误,在矫正学生口语发音错误时,常要带着他们去练习拼读音节,经常会有学生出现韵母拼读错误,原因是他们总会想当然的“乱发音”。
(三) 习以为常的语义错误
外国人学习汉语,最头痛的就是声调,因为汉语的声调有辨别词义的作用,所以,一旦调值不到位,势必会影响交流,进而也会造成误解。一次课间看到一个同学围着书桌转圈圈,老师我的“眼睛”不见了,我很不解,眼睛明明长在那里,怎么就不见了,开玩笑!后来我才明白,他所说的“眼睛”,其实是“眼镜”,一场闹剧!可到后来,我发现身边的上海同事、学生经常会这样说,于是我明白了,原来,这不是学生在故意的开玩笑,这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已“约定俗成”的发音了。
面对以上的这些现象,作为语文教师和语言工作者的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任其发展了,普通话是各民族沟通的纽带,它能弘扬民族精神、展示民族精华,是我们各民族共同的语言,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完善的传承下去,所以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切实加强普通话的教学。
二、 普通话教学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 加大语文课中语音基础知识的学习制度
教育部规定,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基本上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增加普通话的内容。这为普通话在方言区的推广铺平了道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已被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汉字注音、词语搭配、语法知识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比起以往只注重结构分析、中心思想归纳的教学,要实用得多。况且,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就是要教会学生该如何用言语进行交际,所以,必须要加强语音教学的强度,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 注重矫正方言中的语音偏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语音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识别生字,辨别词义上面,应多在拼音教学上下功夫,例如:前后鼻音问题,不在语音教学中指导发音的辨别方法,多做注音练习,是很难矫正过来的,日积月累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第二, 反复纠正那些习以为常的语义错误。声调是具有辨别词义功能的,所以很多词义错误主要也出在声调上。如前面提到的“眼睛”和“眼镜”的问题,就是阴平与去声的问题,还有“买东西”的不“买”和“卖东西”的“卖”也是经常搞混的词语。难道是学生辨别不清楚声调吗?事实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很好的注意声调问题,既然周围人都这样说,也就没有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你说,我说,大家说,也就“约定俗成”了,因此,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养成在日常言语交谈中正确使用声调的习惯。
(二) 开设专门的口语课,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学生参加市里的普通话比赛,感触最深的就是语言的训练应该重在口头表达,有的学生笔头注音很正确,然而一张口就显现了严重的语音错误,所
以,开设专门的普通话口语训练课,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方言区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教外语的方式,多说多读,因为语言是说,是用来交际的,不开口说话,怎么去交流呢?普通话教学中以欣赏活动为主,可以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阅他人才知自身的不足,有比较才会明确前进的方向。欣赏内容包括:专业播音员的名篇朗读录音、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的影像资料以及一些精彩的语言类大赛的视频资料,在传授教学知识点前,先通过欣赏精彩视频影像资料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再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学生接受知识就会充满动力,并能有效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学习的方向,事实证明,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对那些“视觉化 ”了的事物往往能增强表象、记忆与思维等方面的反应强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善于营造视觉化的教学环境,通过视觉为学生传递积极愉悦的信息,增强学生的无意识注意,进而提高他们的记忆力。针对口语课的特点,利用朗诵、演讲、论辩等音像资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另外我们还应该善于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采用欣赏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看到自己的不足,那么展示法则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产生成就感,目前一节语文课只有四十分钟,学生开口说话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每周应该安排一到两节的口语展示汇报课,以看图说话、演讲、辩论等形式开展,不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要在他人说的同时,训练其他学生辨音的能力,能听出别人的错误,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听词辨音的能力,两全其美,何乐不为!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应事先设定好语境,设置一些交际语境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比如设置初次会面的场景 ,这一语境就要用到称呼语、寒暄语、告别语等。此外,课堂训练中还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设置一些学生比较关心或感兴趣的话语场景,比如,在答记者问的语境中,会用到提问语、暗示语、应变语等。课下布置会话题目,第二次上课时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抽查。这样训练可以突出重点,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设置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对应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话
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其专长,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或用庄重典雅的语言来表达。当然,训练前还可用多种言语风格加以演示、对比,以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总之 ,口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事先设置好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针对性强的训练题目,结合学生的方言情况和语言能力加以训练。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们相信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语言能力一定能够有所提高。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为方言的发展提供了温床,所以纠正方言区学生的语音问题,训练他们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个艰巨的工程,作为教育者,只有持之以恒,才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妙语生花。
参考文献:
[1]戴曼纯.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能力”的界定问题 [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 (4).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