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让激情在课堂上飞扬——谈教师如何正确运用激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发布时间:2011-04-20  来源:

  经管系    徐娅

内容摘要:针对中专生学习、课堂表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我作了一些思考,我认为要想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激情,要用教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的全部激情就是为实现对学生的激励、鼓舞和唤醒.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情感和谐的统一体.只有营造了这样的"激情"课堂,才能使学生从"知之"到"好知"再到"乐知",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上课  激情  效果
一、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率的原因是什么
1、课前准备不够,从事教育工作随意马虎甚至想当然,以致课堂目标无效或教学的内容无效。
2、针对性不强,方法无效甚至课堂的语言无效。也就是说目标过于随意、教学游离目标及缺乏必要的学法指导,甚至教师的语言废话多,不精练。
3、教学展现形式单一,没有一种表现的欲望和冲动,语调平缓,面无表情,目光暗淡无神,有气无力,勉强痛苦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氛围沉闷直接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打瞌睡,做其他事情,显得很烦躁厌恶,参与不广或积极性不高,对老师流露出的是一种不屑的冷漠与嘲笑,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文教育学家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必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炙热的阳光。”诚然,课堂低效率的原因是一些学生讲话、玩手机等,对于这些的违纪的学生我们要批评指正,但是我们教师除了备教案、备学生以外也应该要多作反思,多想方法,用自己的教学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堂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师不仅在课堂的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也就是说,激情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讲课充满激情,也应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激情。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报道:四川某知名的高中,两位教师被调离教学一线,转入后勤岗位工作。这两位教师都已有20年的教龄,40岁左右、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按理说正是在讲台上最“闪光”的时候,可为什么会转岗呢?原因是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和家长反映这两个老师是上课没激情。学生说,老师上课的语调死气沉沉,致使学生上课昏昏欲睡,对该学科毫无兴趣……这真是很让人痛心的一件事情,我们作为老师要引以为戒,作为教师,我认为应该摸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学校组织的中青年教学法比赛中,我尝试了几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很活跃,学在上课40分钟中,学生的眼睛里始终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在课堂提问和练习中可以看出同学对知识掌握很到位,在那次课中我讲的是商标权,一开始我并没有按部就班地传授新知识,而是播放了一段“福州某厂侵犯阿迪达斯的商标权”的视频,并同时附有两个问题,(1、什么是商标权? 2、为什么要申请商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想。阿迪达斯这个商标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学生一下就被吸引过去了,看完视频之后,从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情形看应该说开头5分钟是成功的,因为这短短的 5分钟牢牢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我又设计了复习旧知的抢答环节,分别请10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抢答,回答错的回到座位,对了可以留在讲台上继续回答下一个问题,哪位同学留到最后,哪位同学就获得最后的胜利,成为“冠军”,这个小小的抢答设计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大家纷纷举手表示要参加,因为这样既可以考查自己获得的知识,又可以锻炼自己的勇气。3分钟左右紧张而有趣的抢答之后,我开始讲授新的知识,在讲授过程中,为了避免法律条文的枯燥,我列举了很多浅显易懂的案例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为了配合学习内容,我还上网找了与此相关的大量图片穿插其中,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法律条文,奠定知识基础,在此过程中我还准备了一些问题,让学生的精神更加振奋,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我采取了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又增强了课的互动性,然后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答案一一点评。最后老师总结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2009年,浙江某药厂申请“林丹”商标,而我们众所周知林丹是羽毛球奥运会冠军请问:药厂申请“林丹”商标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对药厂的行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留给同学作课后思考。虽然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是我在课前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找视频、找资料、找案例、找图片,组织教案,设计问题,并认真分析各个学生的情况,最后获得学生和听课老师、专家的好评,这源于我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与激情。
  在上课中,我也能很好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在讲到违法犯罪的时候,我运用低沉而惋惜的语调,让学生感觉到不能触犯法律,否则后果会很严重。而在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我更是不会吝惜运用赞许的语气,当然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肯定他们的勇气。美国教育家梅里尔.哈里说“激情致力于鼓舞人心的课堂”。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深深感到一节有激情的课教学效果才明显。生活需要激情,工作需要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才是优质的课堂。狄更斯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选择工作,但对工作的态度,我们却有权利有责任去认真选择。”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我们就有责任认真的走下去,用我们全部的激情和热情倾注到我们的事业中去。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我在教学上有一个特点,只要我教过的学生,我会脱口而出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每当我进一个新班,一个星期,我可以记住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有一次,我在一个班级上课,发现两位同学换位置,我立刻指出来“XX和XX请你们两个把位置换过来!“那两位学生目瞪口呆地看着我,他们说:“老师,你怎么知道我们的名字啊!太神了,老师你的记性太好了!”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有换过座位,上课听讲也很认真,并且老师与他们的关系也拉近了。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是在学生看来,老师尊重他们,老师关注他们,所以他们应该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回报老师,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我们不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用同一种语气,同一种表情来面对孩子们,即使再美,久了也有审美疲劳的时候,我们不要把课上成一潭死水,要把它变成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海,孩子们永远都会感觉大海广阔无边,永远都想去探索大海,不想逃离,那样的话就不会再有厌学的孩子了。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千万不要曲解“激情”
  激情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我们不能走进激情教学的误区, 1、有些老师认为,激情教学就是搞笑、表演,这是错误的。我们追求的激情课堂,不是滑稽逗乐,而是人的高尚情操和智慧的外露,具有高雅性;不是手舞足蹈、笑过则己,而是自然洒脱,用富有激情的言行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迪;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用现代教学方法、生动深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种只求外在美而无实质内容、甚至是教学重点都不知所云的教学应该休矣!激情教学绝不允许游戏课堂!2、鞠躬尽瘁,不讲效率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老师整天忙忙碌碌,甚至“两头不见太阳”,可谓“鞠躬尽瘁”,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个别补课、批改作业与试卷上,而不去认真备好课,这就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殊不知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
  这些教师的精神值得颂扬,但我们必须强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我们只能向课堂教学的时间要质量,向教育科研和教学方法要质量。而不是在牺牲教师的健康,孩子的童真上追求一个“高效”。3、过分“关爱”,取代学生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量变就会发生质变。有些教师对学生很是怜惜,很是“关爱”。对学生总是放不下心,唯恐自己讲得不精,讲得不深,讲得不透。于是在课堂上扬扬洒洒,尽展“才华”,以为这就是激情。结果导致留给学生自学、思考、提问和练习的时间太少,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结论代替了学生的积极探究。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的活动。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不能越俎代庖,取代学生。
  四、只有正确运用激情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英国著名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引发学生深深的感悟、独特的体验。教育需要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社会活动,以心激心,以情感情。教师需要激情。因为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以教师投入课堂教学展现的激情,感召学生学习的渴求之情;以教师用心对教育的事业追求,焕发学生的终身学习热情。没有激情就不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激情就不能鼓舞人,只有激情才能产生激情。教育因生命而美丽,上课因激情而精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艺术  1983
2、王义智.实用教学艺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1.
3、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现代教师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05.
5、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出版,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