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促专业建设品牌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1-04-20  来源:

计算机系    申强华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中职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从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训基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五个方面着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着力创建专业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 中职;精品课程;课程资源;教学模式;专业建设;

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专业品牌。专业是维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纽带、是学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桥梁,也是学生选择学校和职业的主要依据。学校以专业设置来集聚教育资源。中职校如何创品牌化专业,如何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沪教委职〔20107号)文件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建设一批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提升上海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水平,推动学校精品特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可见,精品课程是专业品牌创建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是课程建设,而是关系到专业发展甚至学校生存的一个系统工程。它集成了教学名师、优质教学资源、岗位化实训条件、创新教学模式、实用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造就职业教育“引领型”名师

教师是课程的指导者和实施者,没有教学名师,何谈精品课程。因此,首先要有一大批自身具有良好职业岗位能力,又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适应目前中职教学所要求的培养具备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才,并能从中脱颖而出领军人物,即名师。

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则应放在以“双师素质”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建设之上。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是学校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健全师资培训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大师资队伍在知识技术应用上的整合力度;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

技应用能力;搭建好包括行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人才信息平台,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师资供需交流平台,以及以核心层和骨干层为主体的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平台。

建设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措施有:

  1、建立并实施教师下企业轮训制度

目前中职校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岗位技能一般都是经过自身摸索学习,与现代企业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对一些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设备不能有效使用和掌握。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师企业轮训制度,每年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训场所去见习,熟悉相关操作,能有效解决教学和生产实践脱节问题,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2、加强产学研合作

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或开放实训中心,对外承接技术服务、产品研发等,实现从学校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

3、建立一只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从企业聘请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可极大地缩小学校教育与生产一线的距离,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便利。

二、开发和整合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构建优质品牌资源

精品课程需要有合适的载体进行传播。这个载体就是优质教学资源库。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就是教师依据先进的课程理念和科学态度,围绕新的课程标准对校内、校外及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将开发出的各种课程资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应用于课程活动中,高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这种资源库具体来说就是有适合中职学生特点和本校具体情况的校本教材和仿真、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特色的校本教材是对新课标教材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校本教材的编写应着重在项目教学和案例分析及实训指导上。正规出版教材的案例和实训由于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并且某些案例或实训并不适合本校的具体硬件或软件条件。如何利用学校特点,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编写出一些即适合本校教学又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让精品课程通过这个载体传播辐射到更多的学校和学生中,是建设精品课程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校本教材建设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优质课程资源还包括模拟、仿真、多媒体课件等,此类资源是建设精品课程的难点,可以通过检索、搜集信息将有用的、适合学生的网络资源与现有教材、现实资源等融合在一起,经济、省时、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另外一种途径是通过学校教师队伍的自主开发及与企业或公司合作开发完成,可以锻炼教师队伍,但难度较大。开发的课件不光是教师教学用,还应考虑学生通过课件能自主学习,即变成学生学习的学件。

三、建成立体交叉实训基地,使之成为职业技能训练的名训练场

对中职教育而言,让学生掌握生产一线所需的工作技能,提高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是学校教学体系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因此,实训基地是精品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中强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等三种,不同的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任务和职能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把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重点,建设时既要考虑现实性还好考虑前瞻性。形成覆盖校内、校外,涵盖本课程及相关课程实训内容的立体交叉的实训基地,它将对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四、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中职特色

中职精品课程,将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作为特色。因此,在中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特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即所谓校内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中采取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另外,根据中职精品课程的职业化特征,应开展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即工学交替。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和岗位技能零距离。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示范作用。并辐射、影响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从而促进专业教学,提高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质量。

五、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适应中职学生特点

在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应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融入企业模式和文化内容,设法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潜能,打造学生的个性和技术人格。

教学方法上,采用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参与教学法(自我学习、讨论、辩论、参观、调查、游戏、比赛、表演等等)、实训教学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多维和多层次的课程教学设计。除了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外,还应以教学网站和论坛为工具,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只有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适应目前中职学生学习现状,从形式和内容上吸引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提升“一批课程”,带动“一片课程”,即大范围推进专业其他课程建设,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要培养“一支队伍”,通过精品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开发“一套教学资源库”,即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才能发挥精品课程示范教学作用。要建成“一批实训基地”,即校内、校外和开放实训基地,既能完成精品课程的实践训练要求,又能作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训场所。另外,精品课程建设,还应体现中职的特点,即采用工学交替等创新教学模式,努力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上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更加适应目前中职生特点。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带动整个专业品牌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以教改专业和精品课程为抓手 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卢士堂,郭长华    《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第6

2、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对策与建议    丁金昌  中国社会科学报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职校教学质量  冯俊华  《职业》 200933

4、构建精品课程动态教学模式的思考  徐玉如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