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中心 吴小玮
内容提要:
实训中心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其正常运作。为了充分发挥中心的功能和潜力,有必要对中心实施转型,使其真正成为一个面向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职业技能培养平台,更好地为推进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创设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服务。
关键字:
实训中心 定位 教学改革
正文:
我校的信息技术开放式实训中心从建设到投入运营已有三、四年的时间了。对比中心建设之前,如今的实训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实训的设施数量,还是各种硬件设备的性能,都远远超越了本世纪初的水平。各专业系大量使用实训中心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课程教学,同时在对外合作办班与培训、住校学生业余生活以及重大技能比赛训练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训中心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所有这些都使实训中心成为学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
但是应当看到,学校也好,各专业系也好,在对实训中心的使用上,依然没有跳出以往的“机房”概念,和原先建设实训中心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制约了实训中心发挥全部效益,也制约了学校培养高素质中等职业人才目标的实现。
在上海市教委的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实现本市中等职业教育技术装备理念的创新,改革传统的实验、实习、实训模式,加强校企沟通、结合,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推进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创设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由所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和管理,承担所在学校学生的实训,还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实行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服务于在职人员培训,职教师资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
如何理解市教委以上对实训中心功能和定位呢?我认为:
(一)、加强实训中心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让学生敢动手、爱动手、能动手。只有突出实验、实习和实训环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实训中心是开展实训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实训中心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单纯依靠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演示或灌输,是完全不可能达成的。我校计算机应用、数码艺术、经济管理等专业大多数和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都非常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把操作技能的“学”、“练”、“用”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技能的形成。这些专业课程对技能培养的要求也大大不同于以往简单的在机房里进行机械的训练,而是技术含量高、贴近实际岗位应用、强调实训的科学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实训中心必须明确自己在整个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切实在硬件和软件上下工夫,不断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深入研究实训教学的内在规律,增强实训中心的保障能力。
(二)、加强实训中心建设是改进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教学步骤,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是使学生由课堂和书本知识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实训中心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是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条件。
长期以来,我们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并没有大的突破,基本上局限在围绕有限的几个技能目标进行的机械重复训练,例如汉字输入、办公自动化、图形处理等课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让学生根据规定的技能指标和示范样本反复进行操练,以期“熟能生巧”,靠重复性的训练使学生养成固定的操作技能。而这样的实践教学手段在日益复杂的应用型技能训练方面效率低下,学生只能学会极其有限的几个基本操作动作,而要能灵活应用、充分发挥先进软件的功能是根本谈不上的。
在我校实训中心的建设中,强调了对实际应用岗位和环境的模拟,软件开发企业、数据处理中心、网络公司、多媒体制作部门、电视台……这些典型的用人单位角色一一出现在实训中心的各个实训模块中,让学生浸润在一个个典型的职业环境中,使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需求尽可能地对接起来,不管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适应未来在岗位上的工作需要,实训不再是简单的“个人训练”,而是逐渐成为“团队协作”下的发挥个人潜能:教师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组合实训资源、设计更贴近实际的训练项目;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各种能力努力完成“实实在在”的“工作”。
(三)、加强实训中心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保障和促进职业院校开展创新活动、培养技能型人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实训中心建设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关键部分和基础环节。通过实现实训中心对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开放,来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将极大地拓展学校的办学广度和深度,增强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对象还主要集中在中专学生上,面向社会公众的职业培训工作还远没有开展起来。事实上,职业培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蛋糕”,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不同层次的人群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技能实训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如果我们开阔自己的视野,大力开拓社会实训市场,不仅有利于解决学校的稳定发展问题,而且我们的专业教学将得到极大的锤炼,对社会需求的反应将更加敏锐,办学的针对性将更加明确,使学校的职业教育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四)、加强实训中心建设是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校企合作是重要的体制保障。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建设实训中心,有利于职业院校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合作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在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同时,赢得自身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在建设实训中心之初,就非常注意和厂商开展合作,项目的论证、设备的选型、师资的培训、实训基地的建设都充分发挥了合作厂商的力量。在实训中心运作过程中,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和企业的合作,通过中心这个平台,让专业教学和用人单位、专业机构有效对接,不断壮大实训教学的实力。
到目前为止,上海已经建成和现立项的76个开放实训中心遍及全市19个区县,覆盖财经、交通运输、机械、旅游等19个行业。这些开放实训中心秉承开放运行的思路,积极融合课程改革的成果,争创职业教育与培训新品牌,实现了职业教育单一内容的输出向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再到职业教育品牌输出的跨越式转变,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实现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产教结合等运行模式的创新;积极引入ISO9000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管理意识,确保实训中心实训质量,实现了实训中心管理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拓展实训中心功能,为受训学员提供职前教育、职后培训、技能鉴定等培训与就业一条龙服务,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对照其它实训中心取得的成就,我们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果实在有限。这就需要我们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功能,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切实发挥实训中心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基础实验室达标和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计划(2004—2007)》的通知》
http://www.shmec.gov.cn/attach/xxgk/824.doc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基础实验室达标和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计划(2004—2007)》的通知》
http://www.shmec.gov.cn/attach/xxgk/824.doc
《上海已建成10个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
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41/info30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