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03-27 来源:
近年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上海市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水平等各个方面的显著提高。但是,从职业教育发展的长远来看,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为此,本文将在现状和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上海中职教育的现状
(一)校均规模不断增长,办学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
“十五”以来,上海市积极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先后共投入14.2亿元,开展了“上海市百所学校重点建设工程”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设工程”,从2001年至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 由267所调整到137所(其中普通中专76所,职业高中31所,技工学校30所),校均规模由978人增长到1426人。目前,上海已经建成10所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17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和76个开放实训中心。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都建立起校园网、多媒体专业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学生和计算机比达6:1。在137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已有50所成为国家级重点学校,占学校总数的36.5%。
表1 2001-2007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变化
学校数(所) 在校生数(万人) 校均规模(人/校)
2001年 267 26.11 978
2003年 223 25.13 1127
2005年 159 22.58 1420
2006年 150 21.04 1403
2007年 137 19.53 1426
(二)专业分布更为合理,适应了上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十五”以来,上海市共投入1.55亿元进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至2007年,上海市共有近1400个专业点,涵盖了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 270个专业的150余个,这些专业按一、二、三产业类型分布比例分别为3.1%、24.4%和72.5%,总体上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类专业的比例关系,基本适应了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专业发展要求,上海市又建设了100个重点专业点,其中8个是教育部认定的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专业点。在建成的100个重点专业点中,第一、二、三产分布比例大致为3:43:54,发挥了在专业建设中的龙头骨干作用。
表2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按产业类别分布(个)
类
别 农林类 资源与环境类 土木水利工程类 加工制造类 交通运输类 信息技术类 医药卫生类 商贸与旅游类 财经类 文化艺术与体育类 社会公共事务类 合
计
个数 3 1 7 35 6 5 5 22 3 11 2 100
(三)师资水平不断提升,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更是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007年,上海市市中等职业学校(不包括技工学校)共有教职工1.4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81万人,占教职工总量的55.1%,比2002年专任教师比例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在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78.2%提高到了2007年的89.2%,提高了11个百分点,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2002年的12.4%提高到了2007年17.9%,提高了5.5个百分点。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成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四)推行就业教育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2004年,上海市颁发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04—2007)》,推动了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目前已开发了42个专业教学标准,并进行了“任务导向”的课程改革。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建立了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指导或教学改革的共同体,在企事业单位建有的校外实习基地超过了2000个。同时,上海已经开始推行弹性学制试点,允许学生在学习期间休学创业或务工,采用“学分银行”的方式,各类短期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等可以作为学分累加,扩大职业教育的受众面。
(五)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功能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年均保持在7万人左右,仅就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来看,2004年以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2007年达到了98.73%,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直接就业是大部分学生的首选,2007年进入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达到58.36%,其次是升学,比例达到35.54%,两者合计占毕业生人数的九成以上。
表3 本市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合计)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人数(人) 就业人数(人) 就业率(%)
2003年 52342 50417 96.32
2004年 52188 51323 98.34
2005年 55423 54485 98.31
2006年 53216 52446 98.55
2007年 53060 52388 98.73
目前,职业院校成为就业与再就业的主要培养场所。仅2004年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就达25万人次,其中,就业与再就业培训10余万人次。职业教育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服务能力不断增长,2007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向外省市招生人数已超过3000人。上海市设在郊区的十余所中、高等职业学校依托师资、专业、设备等的优势,积极开展农民进城镇务工或向非农业转移的培训。
(六)多种职业教育结构并举,一个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十五”以来,本市积极探索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目前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依托行业和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至2007年,本市共有76所普通中专,31所职业高中,30所技工学校,35所成人中专、24所职业技术学院、21所成人高等学校、11所成人中学以及781个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在前三类学校中,有14所是民办学校,占学校总数的10.2%。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有2所独立设置的中外沪台合作学校,16所学校与境外合作举办专业。另外,上海市目前已经建成了2个以专业为纽带的职教集团,根据规划,还有8个行业性职教集团以及一批区域性职教集团正在建设之中,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上海加快形成。
表5 2007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分布情况
指标 合计 中央部委属 地方所属 民办
总计 137 1 122 14
普通中专 76 1 72 3
职业高中 31 -- 28 3
技工学校 30 -- 22 8
二、上海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上海市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宣传力度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和轻视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的现象仍然存在,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仍未充分到位。同时,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的控制力度仍显不够。近年来,高中阶段分流普职比在逐年扩大,从2002年的55:45逐年上升到2005年63:37。2006年这一问题有所缓解,但普职比还停留在55:45。要实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沪府发[2006]10号)提出的“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保持大体相当”还要继续努力。
表6 2000至2006年上海市高中阶段分流普职比的变化情况
年份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普职比 55:45 57:43 61:39 63:37 55:45
(二)课程和教材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上海中职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特别是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问题、企业实践的课程和教材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虽然已经得到了职业院校的极大重视,但落实到半工半读、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理念、政策、管理机制、双方利益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如何使半工半读更加具有实效,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今后职业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亟待加强,完善中职师资的培养培训制度和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目前,上海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尚不足40%,很多中青年专业课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学校中既懂工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短缺,“双师”结构尚未形成。同时,学校还普遍存在着教师专业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如农林类专业、能源类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出现“相对过剩”,而社会公共事务类专业、商贸与旅游类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明显不足,有些新兴专业甚至招不到合格的专业课教师,远不能满足中职教育及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另外,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和培训机制也亟待完善,还存在着诸如教师补充机制不健全,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和培训还缺乏具体政策,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和功效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
(四)办学成本高和财政投入相对较低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偏低,以2005年为例,上海市普通小学生均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为7940.77元,比上一年增长18.87%;普通初中为8421.50元,比上一年增长23.28%;普通高中为8131.85元,比上一年增长13.64%,而职业中学仅为6188.90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9.23%,仅为普通小学的77.9%,普通初中的73.5%,普通高中的76.0%,在五类教育中投入最低。同年,本市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投入为1703.35元,低于普通小学1865.70元的投入水平,与普通初中的2114.13元、普通高中的2285.87元有较大差距。
同时,学生需要交纳高额的学费,根据规定 ,职业学校收费平均高出普通高中的学费1.5倍以上。高额的学费成为中职学生及其家庭的沉重负担。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结构之间的脱节,如二产类专业的办学成本高,缺少经费支持与成本补贴,故学校为了生存而较多考虑办学成本与学生志愿,出现三产类热门专业过度扩张及制造加工类专业减少的现象。
(五)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提高整体人口素质的需求。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上海市每十万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有5.57万人,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总数比例高达59.5%,另外还有大量文化和技能水平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持续进入本市,这必将形成新的就业和培训压力。目前,职业教育仍以学历教育为主,内部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培训模式难以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的需要,外来务工人员既不愿意承担培训经费,也不可能长时间集中学习,更不愿意学习与实际脱节的教学内容。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创造培训方式灵活、培训内容实用、培训效果明显的培训模块,使潜在的培训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培训任务。
三、上海中职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宏观调控力度。
未来几年,户籍初中毕业生源将逐年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应鼓励部分中职学校或专业扩大招收外省市初中毕业生源,并且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够接收到上海的中职教育。要通过政策调控,努力促进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并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普职比保持在1:1左右。特别是在高职特定专业招生时,可明确其生源必须具有某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具备一定的技能知识,使中职生源在进入高职的竞争中能够具有一定优势,也使高职与中职的衔接更为顺畅,更能满足人才培养衔接的需求。
(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功能,扩大技能培训服务能力和覆盖面。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至2010年,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将建设100个具有现代教学功能并涵盖主要专业点的实训基地。要使这些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出技能人才培养的功能,必须完善实训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布局形态,形成以重点职业院校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体系,做到学校实训与社会性培训并举,使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体系更好地体现服务性、公共性以及辐射性的功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要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必须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运作机制,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使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同时,要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并建立兼职教师聘任制度,研究制定“兼职教师资格证书”。另外,还可逐步制定提高上海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试行办法。
(四)抓好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努力提高教学和培训质量
要完善和构建与上海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就要在“课改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一方面制定完整的课程标准,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另一方面要建立教材准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推动学校不断完善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工作机制,支持教材不断创新,鼓励校本教材,率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新机制。
(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和贫困生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推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今后,建议上海市要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基础上,不断以专项形式要对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进行投入,如可以增加对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投入,增加对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投入,增加对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投入等等。要鼓励各区级财政要按照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1:1配套,要力争使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学费与普通高中生均学费的比例保持在1:1左右。同时,还要加大对紧缺技能专业学生和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从而使中职的学生能够就读并且愿意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