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03-27  来源:
中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就业与升学为双重教育服务特色教育。我校通过多年的探求已十分清晰中职学生的社会需求,提出学生教育发展 的“美丽转身”教育理念。即培养以升学为主的中职高考教育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二方兼顾的学校教育模式,通过我校的优质教育服务,实现其学生社会角色的“美丽转身”。我校始终坚持二种教育手段来综合提高学生竞争力,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措施制度,都是围绕保障学校办学著名度的提升及顺利通过国家级评审,从而确保学校明天发展态势。
学校文化于1932年有美国学者华勒提出的“学校文化”一词。我国学者朱颜杰认为: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部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遵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
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社会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学校的素质文化三方面。从其表现形式上可以划分硬件和软件,硬件文化是学校的有形物质条件,软件文化是无形的学校精神环境,包括理想信念、行为礼仪、规则制度等(主要指校风、学风、教风、班风)。
学校文化是各种文化要素相互整合的产物,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软件建设是体现学校文化最重要的特指,它综合反映了学校内部实施素质教育及学生管理成效水平,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视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具备新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提高学生市场竞争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是学校文化建设重要的环节之一。
学校文化还体现在学校建立校园文化的另一个侧面,即培育校园的艺术氛围,以高雅艺术培养人,以典型事迹鼓舞人,以时代精神激励人。引领学生走近经典艺术,感受民族优秀文化,吸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应用一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来陶冶学生心灵,用校园艺术软环境培养我校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品行的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外部工作,还包涵共建周边社区文化的工作职能,学校有自身的教育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校园硬件建设已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学校逐步开放了专业实训室,满足社区和周边居民的受教育的迫切需求。他们在学校的教育氛围里,可直接感受到人文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帮助,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共建双赢的社区文化的美妙和谐。
我校地处长寿社区,社区和学校的文化共建有很多互补性,学校可根据共建文化的要求,开展各项文化帮助工作。资助社区硬件设施的修补,参加社区就业、扶贫帮困志愿者活动,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协助社区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尽学校所能做到资源共享和社区文化的创建工作。奉献一片爱心,关爱人间温情,学校只有通过多种教育手段,使学生增强责任和帮助他人的意识,才能增加学生参与和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引导全社会关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校优质的周边外部文化氛围,使学校步入绿色和谐文化的怀抱之中。
新世纪学校倡导的美化环境建设,提出绿色生态优质文化的办学思想。在学校绿色文化的活动中,有组织学生回收家庭废电池 、举办学校的环保知识讲座、举行“绿色行”环保知识宣传等合力措施,进一步以文化理念,提升学校的发展。
学校始终贯彻“以德立校”的治校方略,配合校园内外文化建设的积极开展,才能最终完成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工作,只有和谐才能发展,只要和谐才能创新。以校为家,兢兢业业工作,谋求学校明天的发展,文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中职学校的办学关键。


学校文化建设刍议
秦 晋

所谓文化,是一个组织机构(公司、企业等包括学校在内的单位)或者个人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内在自发需求,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就个人而言,行为举止、待人接物、谈吐风格等细节无一不透露着文化品位的高低和气息,且往往与是否大学毕业无甚必然关联。而就一个组织机构来说,不追求文化层次的单位绝对不是一个可长期持续发展的有光明前途的单位,从我校倡导的“文化立校、专家治校、师生办校”的宗旨和理念中不难发现,“文化立校”被列为第一项就充分说明了至少我们学校已经意识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就本人的认识和理解,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一下关于学校文化的心得体会,供大家探讨。
一. 到底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其内部经营运作和与外部联系沟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形成的信念、价值观、道德尺度、行事规范等意识形态的产物,属于管理学当中的组织管理范畴。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被简单理解为“校园文化”,其实二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出发点 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
定义 组织管理理念 操作模型或现象
功能 解决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矛盾 解决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内涵 以人文精神育人 以制度管理育人
目标 实现管理目标 实现教育目标
 
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尽管学校文化需要学校实物、学校行为、学校语言等物化载体作为学校文化的显性内容,但更重要的是以下隐性内容:
1. 学校基本假设:
是指包括学校管理者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对环境、人性、教育活动、时间空间的本质的看法。
(1) 对学校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不容质疑的是有利的学校环境可以弥补学校资源、管理水平的缺陷,有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学校成员尤其是当局对环境持何种态度?是支配型或者是宿命论的顺从型?相信“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元素。
(2) 对人性的看法:
可分为领导的教职工看法和教职工对学生的看法。认为人性是善是恶?可雕不可雕?不同的人性观念会导致不同的管理模式。
(3) 学校精神:
这是学校文化的最高体现和概括,它表现出一所学校的整体风貌和特征,渗透在学校目标、学校道德规范、教风、学风、作风等各个方面,一般以精练浓缩的语句予以表达,比如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复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经管校的“团结求实兢业进取”。
2. 学校价值观念:
学校价值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该校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即学校功能和目标的选择;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什么,即学校在实现其存在价值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工作倾向
3. 学校行为规范:
这里所指的行为规范主要是渗透在硬性条文中的那些不成文的软规范,体现的是管理与被管理、教师与学生等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应该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软规范应该比起硬规范来说作用力更加广泛、持久、有力、有效。
上述隐性内容在学校文化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显性文化不过是内隐文化的具体表现而已,只有正确把握了学校文化的隐性内容,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到学校文化的实质。
二. 如何构建“学校文化”?
1. 培育学校精神,建设观念文化
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沉淀下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式和心理特征,核心就是校风,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具体包括:
(1) 爱国爱校爱家的理想观
(2) 开拓进取创新的能力观
(3) 勤奋严谨求实的人格观
(4) 团结合作互携的人际观
(5) 遵纪守法文明的道德观

具体而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A. 结合学校实际,明确突破口,准确表达学校精神。当前我校的主要抓手即新管理机制下的两个争创;
B. 导入CI理念,培育认同感、归属感、母校意识,实现多维渗透学校精神的目标。如校徽、校服、校歌、校训、固定格式和标准颜色的学校LOGO等等,还有比如制作精美的毕业纪念册、质地考究的校史陈列、精心组织的毕业生聚会、规格隆重的校庆典礼等等。
2. 完善学校规范,建设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的科学性、教育性、严肃性、稳定性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文化层次,政出多门、朝令夕改、挂一漏万甚至格式、句读、文理、逻辑极其混乱的所谓规范非但令人无所适从,更是授人以笑柄,遑论文化二字??!!
3. 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物质文化
即使一个粗鄙的人到了五星级的宾馆多少也会有所收敛而不至于面对洁净如镜的地面随地吐痰,这就是环境的引导和暗示效能,同理,一个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总是能调节广大师生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很自然地产生的负面心态和情绪,布局合理、个性鲜明的校园硬件系统同样能传递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高尚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