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传统文化与中职校德育
发布时间:2011-03-27  来源: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优势,学校德育要发展,必须在拓展、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新的德育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德育模式,才能肩负起使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关键词: 弘扬  传统文化  道德  学校德育  核心价值

上海《文汇报》2007年1月29日第十版曾以“从七大关键词盘点中国文化发展”为题,对2006年的中国文化进行了回眸。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关键词是“和谐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文汇报》“编者按”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物资基础、制度保障,而且需要文化基础。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这个社会具有一个绝大部分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的文化认同,将构成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一定的物资基础,同时,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那么,我们的文化基础呢?国民的文化认同如何呢?答案显然不容乐观。继《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之后,上海社科院和华师大课题组又完成了《上海居民精神生活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转型期的上海居民“处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之中”,对国家政策、个人行为准则、社会理想、社会道德等问题的判断,“还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代青少年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间常感失落与迷茫,出现了信念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客观的、外部情境方面的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也的确十分尖锐地在证明学校德育的失误,其中也包括对传统文化与精神资源的忽视。当然,中国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传统的价值观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要,因此必须在重新诠释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创新,构建新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
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对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熏陶现代的青少年一代,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植于下一代心中,同时又努力地将其中的精髓与现实社会、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故本文主张:中国当代的中职学校德育,应以科学、积极的态度阐释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今伦理、哲学、教育等的大量研究文章中已被广泛阐述,归纳起来其主要特点为:重视道德;重视自责与自我磨练;重视仁义与诚信;重视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这些正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和民族的风骨与气度,它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品格精神,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重提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如下考虑:
(一) 现实社会的德育问题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正发生剧烈的变化,道德判断正处在一个不稳定期。日新月异的科技文明,改变并提高了人的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它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鼓励了人对物欲的追逐,这些都在淡化着人文精神,也冷漠着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传统文化及其道德精神的维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成了文化的流浪儿。这些年来发生的许多社会事件证明,无文化可依所带来的混乱,绝对不比无法可依所带来的混乱要小;而无文化可依所造成的痛苦,甚至比无法可依更大,因为这种痛苦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的。 
同时,学校正面教育和社会负面影响存在巨大反差,学校的德育工作,受到了无情冲击和巨大挑战。我国的学校德育虽然在不断地力图完善理论,追求着实效,但似乎触及不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由于物欲与道德不再对立,所以学校德育的形式主义只有了些虚浮地表象,实际效果堪忧,由此导致时下许多物欲地青少年坦率地表达着已被征服的道德心!而德育对此却麻木不仁。其结果是:我们不了解金钱地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混乱,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上升、网络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以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那些比我们率先发达的西方哲人们在呼唤人性复归的时候,曾惊异的赞叹过东方的传统文化。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引用《道德经》中的精辟论点,认为老子总结了许多更为深刻的观念,“道出了我们西方社会迄今尚未完全领悟的真理。”(《人的潜能和价值》[美]马斯洛等著,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作为一宗血脉的中国人,对此能熟视无睹吗?在我们竭诚引介西方文明与德育理论的同时,是否也该重温自己的优良传统呢?现实社会的德育问题,呼唤中国传统文化!
(二) 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我国广大的德育工作者,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收效却不理想,原因何在呢?梁启超说:“形质的文明易,精神的文明难”。人们追逐物质文明的倾向时刻影响着现代化的进程,这其实是常说的西方化的偏见,由这种偏见,使得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理解和价值判断都不容乐观。近期沪上报载的一则调查问卷显示:多数中小学生文化品味较西洋化,而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也很淡薄。这应引起我们的不仅是忧虑,更应是深沉的思考,今天的中国继承了5000年文化的什么?现代的青少年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又有多少了解?这里的事实有两点:一是从现代人生存方式的改变,现实人生活中德性失落的现状看,传统文化的价值凸显出来,我们需要返回到传统文化及其道德教育,反省传统文化教育,要返本开新;二是确有人试图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传统,近些年来,有一大堆来自西方的“泊来品”:象超现实的新名词、新观念、新思想等颇为活跃,它们似乎要表明一种判断:在这新时代之际,西方化一定会代替五千年文明所形成的东方特色。这仿佛是上世纪初全盘西化论的再现,其情形充溢着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人的“梦呓”。诚然,言必称孔孟是迂腐“国粹派”的奴隶主义,但改换了言必称西洋圣哲就不是“洋粹派”的奴才主义吗?因此,自卑和崇洋媚外心理是目前国人最大的危险。
21世纪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将走市场经济发展之路,还将面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多元信息的交流,我国的学校德育也将长期面临着考验,那么,学校德育的要务就是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和实质精神,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精神来源。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学校德育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来构建,并不是简单地向旧有的德育看齐,而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对过去德育教育反省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的高层次复归,它必须扬弃对传统文化内容作单向灌输的旧的封闭方式,具有现时代的特征。
(三)在创新学校德育的价值体系中应有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清华大学教授、当代作家格非日前在“城市文学讲坛”演讲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体系的价值显然还没被中国人认识到”(《文汇报》2007年2月1日第9版)。本文前言提到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是密切相关的2006年文化关键词。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心的尺度”,是国家战略,政府政策和个人行为的根据,反映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对内,它是建立理性社会的基础,是凝聚人心的旗帜;对外则是影响世界的“软实力”。
富裕、强盛是许多国家的追求,但财富的积累,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回答一些人类最基本的问题。从社会角度而言,经济和科技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什么社会才是好的社会?就个人而言,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什么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强调人类追求的不仅仅是财富和效率,还要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上述问题都有了较好的诠释和展现。体现出内容的丰富、哲理的精妙、学问的广博、人格境界的高尚,极具巨大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效用。这一切都是我们学校德育最可宝贵的思想源泉、人生指南,任撷一点,都可映日月之华,泽及当代与后世。

二、学校德育策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中国和世界都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社会信息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归纳之,学校德育面临五大挑战:即国际政治格局对学校德育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对学校德育的挑战、科技现代化对学校德育的挑战、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对学校德育的挑战、青少年的现状对学校德育的挑战。学校德育任重而道远。
从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发展之路的角度,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策略来思考,是本着以下考虑的:其一,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民族文化认同,在认同中建构共同的价值观,这种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价值认同并在实践这种认同的过程中形成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文化复兴最重要的前提。其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本质的,是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文化规范的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标准的整合与建立。其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借鉴外国、异域的传统文化精华不矛盾,更与道德建设之时代感和创新追求不矛盾,它只与一味西方化、守旧复古化形同水火。
(一)积极培养教育工作者的科学德育观
科学德育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以下几个观念,尤其值得重视和探讨:
德育社会化。德育区别于智育的特点,在于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狭隘的德育观,将学校德育视为一个封闭得系统,着眼于一校一班一时一事,就事论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正确的德育社会观,也称之为大德育观,要求我们从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上观察各种德育现象,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系统中去思考德育对策。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汲取社会上主流的、光明的积极的因素,充分利用现实里鲜活的教材教育学生,让学生于价值观念多元化、道德观念多元化中寻找主旋律。
德育功能化。学校德育主要教学生如何做人,使他们明礼、知礼,“不学礼,无以立”,德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真理性的道德知识,使其懂得大道理,让“大道理管小道理”,让他们站在世界的高度、国家的高度,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自觉担负起国家重任,“舍小我为大我。”这样,德育在完善人的本质、培养良好人格与个性的同时,又满足了他们精神发展的需要。
德育人本化。德育是育人的,含有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培育等,其人本化主要体现在关注人、爱护人、帮助人、启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还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德育工作生活化,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得到学生的拥护;第三,德育人本化还体现在人的个性化上,在具体的德育中,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德育层次化。德育中进行一统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层次性,又无视受教育者内在需求和价值追求是有层次的,故限制了受教育者对学校德育的欢迎度和接受度。因此,德育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系统:在目标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角色,区别层次不同的需求;在内容上,体现每一教育内容、道德规范的要求,是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层次顺序;在方法上,要组织安排统一的活动,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所以,德育的层次化是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也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二)要创设中国特色的德育环境
当西方物质文化渊源不断地流入开放的中国之时,精神文化包括形形色色的外来道德文化也如影随形的进来了,不仅如此,西方文化还大有登堂入室、取代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文化之势,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过程中有了缺失和断代。有学者甚至以西方化为现代化,把西方道德连同德育模式照搬来,试图以此解决中国道德教育的现代化问题,这显然进入了一个文化误区。在全体国民中倡导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此来着意创设中国特色的德育环境,应该是十分有益的。前些年推出的《新三字经》,盛况空前,可以说找准了切入点。1999年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就创设中国特色的德育环境来说,也不失为富有成效的选择。去年,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的热播和《于丹<论语>心得》的热销,将创设中国特色的德育环境提高到更广泛的层面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一种社会渗透,更具有重大的社会文化意义,他们在当今的电视传播和数字化信息时代,从事了更多的人生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输送,它使亿万民众可以享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可以直接地学习现代科学人文知识,而这些,又是当前我们民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需要,是它们在其所传达的内容与传达的方式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为构建这个时代的文化价值体系做出了贡献。
(三)把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作为德育之素质目标
空洞说教与灌输规范来解决德育从知问题,知而不动情,动情而不能践行,都难使德育真正有实效,目前重视的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个目标转换问题,即把教育的目标转换到提高素质上来并有效实施,那么,素质的普遍适应性的特征则会增强德育实效。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根本上是对人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是人把他的内涵渗透到一言一行中。如果教导学生嘴里念念有词“温良恭俭让”,可是公交车上不去教育他给老人让座、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只能算伪文化教育。前面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之重道德、重国家社稷之大德,重自责、重自我磨练德精神,重仁义、重诚信的人格标准,重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如果能成为德育之素质目标并为达到此目标而重视组织德育实施,那么是会给德育的发展创造生机的。组织德育实施的具体措施有:1、自我评价;2、相互理解;3、身体力行。
(四)在具体活动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现实的学校德育正遇到一种两难问题,既要提倡重视社会价值选择而抵制个人私欲膨胀,又要尊重个人的主体价值追求,尊重主体性,两难的化解需要重“大德”,又要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能设计出有益的活动,这种活动应为主体自觉参加,又符合道德标准。第一,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当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必然选择,且是为培养“有责任感的人”的必然选择,并将此文明修养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第二,重视集体活动,培养集体意志,即在集体活动中通过集体来进行德育教育,培养有责任心有团队精神的人;第三,进一步提倡公益活动,公益活动极有利于造就起富于时代精神的人,而具备了传统文化优秀风骨和气度的人又必然是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以公益贡献为乐、以公益行为为充实的人生。
(五)在学校各科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内容的把握上,根据学生特点、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方面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点,具体而言,在国家意识教育中,将把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富强作为重点;在文化认同教育中,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在公民人格教育中,把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
展望21世纪的中职校德育,如何确定其发展未来,固可以有多种抉择,得到多角度的启示,但是却不能撇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更不能忽视的就是,近年来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又一个高潮正逐渐到来。这个标志就是广大国人对历史文化知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求知热。这反映的是传统文化对亿万民众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之大,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时代意义和重大价值,学校德育更应该积极地大力地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本文获上海市第十四届中专教育研究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与21世纪的学校德育》作者:杨启亮 《教育研究》99年12月
《教育学》余本轱、赵浚涑主编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91年2月1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石麟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传统文化导论》骆自强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年8月版
《现代教育理论专论》杨德广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版
《“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刘合群、梁泽洪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