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阅读文化经典,提升人文素养
发布时间:2011-03-27  来源:
摘要:客观分析中职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课外阅读低俗化这一令人担忧的现状,指出危害,找出原因,提出引导学生接近经典、走进经典是扭转现状的最有效途径,并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介绍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文化立校 文化经典 唐诗 情境 情韵 《唐诗三百首》

前不久,沈汉达校长高屋建瓴地提出“文化立校”的响亮口号。“文化立校”,短短四字,一语中的地道出了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蕴含丰富博大的思想,凝聚精深独到的见解。学校,本就是传承文化、弘扬文化并创造文化之所在。这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因此,“文化立校”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我们的办学宗旨。
“文化”是一包容极广大、内涵极深邃的概念,绝非空洞无物。所以,为贯彻落实“文化立校”这一号召,我们就要持久进行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是一庞大而深刻的系统工程,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而读书,则是这系统工程中的核心部分,因为读书与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姻缘。如果不读书,不但文化建设将彻底落空,连文化自身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正基于此,我们提倡读书,要求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存意识,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在读书中种下文化的种子,让文化的种子孕育成长为我们的心灵精魂,壮大成长为我们的学校精神。
当然,我们也在阅读。但是,受当今这个时代潮流的影响,我们所读的大都是功能性、实用性的书籍、报刊或杂志,而且往往是怀着强烈的功利目的的。这并非文化性阅读,自然也不是我们这里所提倡的阅读。同样受特定时代潮流的影响,尚缺乏判断力的年轻的中职学生,其阅读状况就更加难以令人满意,存在种种问题。
首先,课外阅读量极小。迅速崛起的大众消费文化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如今,以音像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消费文化已大大改变了“白纸黑字”这一传统的阅读状态。电视、广播、互联网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势头扑面而来,录音带、录象带、光盘、漫画等等直接冲击着他们的听觉、视觉,带来感官的刺激与享受。相比之下,“白纸黑字”是如此的枯燥乏味。于是,学生们在课余更喜欢沉溺于肥皂剧、卡通漫画、电脑游戏等富有感官刺激的无聊天地中,因而阅读几乎被拒之门外。其次,课外阅读内容低俗。武侠小说、侦探小说、悬疑小说、恐怖小说、言情小说是阅读人数最多、阅读时间最长的一类书籍。阅读目的显而易见,就是看热闹、图消遣、求刺激,甚至沉迷于色情类读物,如所谓“口袋书”、“巴掌书”之类,当然也包括电子读物。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动漫书在中职生的课外阅读中独占鳌头。动漫书虽图文并茂、易于感知,但和传统连环画有很大不同。很多连环画是名著的普及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动漫书则大多是粗制滥造的所谓原创作品,而且充斥着“斗”和“情”,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极不适合。这种重图轻文倾向会因缺乏阅读能力和源于文字想像力的培养而妨碍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会使其智力发生偏向,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其内容大多远离启迪思想、关注社会、思索人生等主题,也就难以领略文字世界的精湛美好并提升精神品质。与之相应的就是中外经典名著被打入冷宫,乏人问津。中职学生对西方名著、中国古典文学这些优秀文化瑰宝不感兴趣,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更是极少关注。即使那些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或伟人传记中较适宜中职学生阅读的作品,如《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老人与海》、《鲁迅传记》等,读过的学生也是微乎其微。
可见,中职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造成这种阅读状况的原因,除社会的客观的原因外,主要还是主观原因:一、不少中职生缺乏应有的文学素养和起码的文学鉴赏能力,甚至连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都没有(这也是经典阅读量偏少造成的)。二、重专业轻文化、重实用轻精神的意识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所致。这种轻“文”重“专”意识,实际陷入了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误区。只强调职业技能,却忽视文化素养,迟早会使一个人的发展陷入停滞,连职业技能也深受制约。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状况,而改变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先进文化冲击不良文化,让文化经典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其实中职学生没有太重的升学压力,作业量较普通高中也少得多,平时有充足的时间,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障。因此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有步骤地引导、安排学生进行文化经典的阅读,就是可行的,更是势在必行的。
文化,就是以“文”来化时、化俗、化人。经典既是一种文化积淀,又具文化象征意义。因为文化,才使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有了区别。换言之,经典所提供的是精神价值,就像朱自清《经典常谈》序中所言,经典的意义“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不在实用”,并非指无益于社会,而是说超越了一时一事的功利,是“无用之用”(王国维)的“大用”,具有相当于宋儒张载“横渠四句”之意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之根本的“源头活水”。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久远而不衰,是因为其中包含一种诚恳的人性,能够进入到心灵深处,提升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它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增进道德勇气。熟读这些有高度智慧的书,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迅速有效地地启迪理性;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全面而合理的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文化教养”。其中,中国古代经典首先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就个人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的濡养,从而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晶,接触多了,浸染其中,势必潜移默化一个人的气质。如果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随之变化。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个体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经典浩如烟海,我们首先向广大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其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继室夫人徐兰英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选诗标准是“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该书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完成,全书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不一。《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的宏放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古,在初唐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两者都在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因而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至深至远,历代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著,风行海内,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该书既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典范读本,又对中国人的心理构成有极深的影响。
诗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只有对生命有所感悟才可能产生诗。一个对生命的痛苦和美好没有深刻感悟的人,不是一个完全觉醒的人;一个没有完全觉醒的人,不可能担承对于生命的全部责任,也不可能享受生命给予的所有欢乐。对生命的感悟是永无止尽、生生不息的,表达这种感悟的诗也是永无止尽、生生不息的。经常读一些优秀诗歌,虽然不会有功利上的实用,但只要持之以恒,积以时日,就可以增进对生命的感悟能力,唤起催发“一种善于感兴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叶嘉莹语),逐渐养成一种看待生命的诗意的眼光和诗意的生活情调,从而使人变得更加优美,更加高尚,更加充实,更加从容,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那末,如何读诗呢?
读诗应注重三个方面:朗读,想像,体悟。首先,朗读。这是认识文本、走进文本的第一渠道。任何文学作品都需要通过朗读走进其中,诗歌更是如此。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想象。想像至关重要,缺乏想像的生活将是惨淡的生活,读诗当中要大胆想像。最后,体悟。即感悟诗中感情,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任何一首诗歌,情感的体悟将是欣赏的最高目标。而体悟又是无穷无尽的。那末,如何步步读出、层层悟出诗中之情呢?
一、追溯情缘。无论惆怅迷茫,恬适安闲;无论激越慷慨,悲怆伤怀,都是诗人心迹的真实披露。而这些情感的流泻都有特定缘由。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追溯情缘就是了解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生活际遇、思想状态以及社会形势等。而这些又常在作品中借助不同方式反映出来:1、诗题明示情缘。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誉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而诗题就奠定了全诗基调。安史之乱中,杜甫饱尝漂泊之苦,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惊喜之情便如万斛泉源,一下子涌出胸臆,奔流直泻。2、诗序表述情缘。白居易《琵琶行》序言就交代了写作背景,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更直接说明写作原因。“迁谪意”是一种悲凉和凄切,而这样一种“情”又缘于“沦落”。3、诗句隐含情缘。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作客”表明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多病”是说诗人此时的处境,于是羁旅之悲、迟暮之感也就绵绵而来,挥之不去。
二、辨识情物。为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总是将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而久之,这些物象就积淀了特定内涵。如“杏花春雨”即江南美景,而“大漠长空”则塞外风光;“归雁”蕴思归之意,“月亮”寄离愁相思;“松”喻坚贞,“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喻劲健;而“夕阳”、“西风”、“残照”,既表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表历史沧桑的巨大变化。认透这些物象,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柳永《雨霖铃》词,起笔就以“寒蝉”、“长亭”、“骤雨”等物象组合一体,不仅暗示送别地点,更点染出送别气氛,凄楚离情跃然纸上。词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也是缘于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样最能触动离绪的“物”,合成一幅凄清意味鲜明的画,而这些“物”也就写满了词人的别离之情。
三、品味情境。所谓情境,是指诗人主观之情与客观之境的圆融,是外物与内情的合一。情与境彼此依存,相互渗透。因境之多姿、情之多样,构成的情境也就异彩纷呈:或雄浑阔大,宏伟壮丽;或恬淡秀丽,委婉幽深。不同的情境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心的净化。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融情于景,以“萧萧”拟落木簌簌之声,用“滚滚”绘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而“无边”和“不尽”又更使“萧萧”和“滚滚”形象化。诗句沉郁悲凉,情境广阔深邃。
四、体悟情韵。情韵是指隐伏在诗中的深层次意韵,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阅读古典诗歌,应特别留心诗人所采用的这一“藏”的艺术技巧。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草碧,隔叶鹂鸣,本是绝好春色,可诗人却嵌入“自”、“空”二字,便多了一层意韵:那就是碧草为谁而绿?黄鹂为谁而鸣?于是让人倍感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而这寂寞荒凉正寓意着五百年来良相之材不得之憾恨,诗人内心深处的大悲可谓深矣!
让我们接近经典,走进经典,亲近经典。
亲近经典就是亲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