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育职业技能竞争力看就业指导的前置化和全程化
发布时间:2011-03-27 来源: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其毕业求职和在就业市场上竞争的成败,又关系到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职业技能竞争力是一个复合型和综合性的范畴,它以职业岗位的操作技术能力为核心、包括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文化知识的基础能力、社会交际的活动能力和顺应岗位环境变化的学习能力等。文章指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虽已成为职业院校的广泛共识、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应该借鉴外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有益理念,以培育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使就业指导前置——把就业指导从只是毕业前夕的“临时抱佛脚”式的说教,变为贯穿于职业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实现教学过程的“四个转变”;在培育学生的专业特长、实行学校和社会合作办学、建立新型师资队伍和新型考试考核机制、以及建设新型管理机制等五方面,大胆突破、全面创新,使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不断迈出新步伐。
关键词: 职业技能 核心竞争力 就业指导前置 教学改革深化
一、 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与职业技能竞争力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处于“两面夹击”的困难境地——“向上”,在学历上缺乏竞争力,不少用人单位往往提出高学历要求,而高校扩招使得高学历者充斥于市;另一方面,“向下”则又遭遇到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劳动经验多少等方面的竞争。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得失,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母校教学机制的效能。面对白热化竞争的就业市场,提高自己弟子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院校当然是责无旁贷、必须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教练”的神圣职责,同时也应该以此来反省学校的整个教学过程。
显而易见,竞争力是一个复合型和综合性的范畴,作为求职就业的职业技能竞争力,包含着一系列丰富的内涵;
——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即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员工的作业岗位的角色适应能力。很显然,初任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大部分取决于其所掌握的技能,而这种技能是可以通过教学来掌握的。
——文化知识能力。这是求职应聘的重要准备和支撑之一,也是毕业生今后一段时期内职业经历的重要底蕴之一。尽管学生的文化知识主要通过学校得到的,但通常而言,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特别是理论性知识的要求是不高的,因而学校可以适当精简。
——操作技术能力。即毕业生面对岗位要求所具有的实际动手做事的技术与能力。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操作技能的关系最大——因为它是就业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和必须具备的,很显然,操作技能是增强学生求职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理所当然地成为职业院校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社会交往(活动)能力,包括仪表、风度、礼仪、谈吐、待人接物和内涵修养、为人处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个性、性格和心理所左右的,但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努力有所塑造。
——学习能力。包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的内容是有限的,如果单纯追求学习的知识内容,则如夸父逐日,难以如愿;如果重在学习的方法、工具、态度和途径等,则学校是大有作为的。
上述关于学生职业技能竞争力内涵构成的简要分析,可以用一个简表来直观地反映出来。如前所说,学生的职业技能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竞争力,其中,操作技术能力处于中心地位,成为毕业生求职应聘和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操作技术能力可以决定并且反映在岗位适应能力上,文化知识能力只是作为一般的铺垫和准备,社会交往能力对近期就业的影响程度为一般,而学习能力尽管在近期就业中的影响程度不高,但对未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同时也可以看到职业院校应有的作为,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即以操作技术能力为本体(核心)、以岗位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两个侧面,前者有利于近期,后者有利于长远。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争力构成元素的分析简表①
构成元素
地位和影响 岗位适应能力 文化知识能力 操作技术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学习能力
职业(就业)要求 高 一般 很高 一般 较强
对近期就业的影响 很大 一般 非常大 一般 一般
对未来发展影响 较大 一般 大 较大 很大
元素的主要来源 教?学?练 教?学 教?学?练 部分可学 大都可学
职业学校的作为性 较大 一般 很大 一般 较大
① 注:该表格为作者自己研究之所见。
二、 清醒认识职业院校教学的现状,把就业指导的精神理念“前置化”和全程化
应该说,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特别是操作性技能,近几年来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系统的广泛共识,并且得到上级主管领导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广泛赞同。因而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手段、考试方法、毕业实习等许多教学环节,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改革和调整,突出实用性、操作性和技能性,精简理论知识性内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就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包括名牌大学在内的大批高校也纷纷插足高职领域,因此,在职教领域,从名牌大学、普通高校、到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再到高职院校和中职校,都在一起拼抢“蛋糕”,因而在学生毕业求职时,从博士生、研究生到本科生、大专生,甚至还有“海归派”,同职业院校毕业生一起拼抢就业岗位,形成了九路人马“抢饭碗”的激烈竞争场面。
更应该清醒地看到职业院校自身的不足。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痕迹还不可低估。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的途径场所和环节等方面,一系列传统机制的惯性还很大,一些管理部门和教职工尽管其耳边有过“狼来了”之声而惊恐不安过,但随即又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会直”的心态复归,居危而不知危;以书本知识为重心的知识教育模式依然故我;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圆心的教学方法途径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考试分数为轴心、以家长和学校为轴承的运转方式仍然清晰可见;黑板、粉笔加电脑多媒体,以及电脑模拟实习等,都是依猫画虎形似而实非------总之,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进程出现了“平台性”困境,就业指导在一些职业院校中往往只是临近毕业时的一门选修课程或几次讲座,难免有“临时抱佛脚”和“临阵磨枪”之感,实际效果相当有限。
因此,必须把就业指导的“精神”实质前置化和全程化。也就是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竞争力为核心,从学生入学一开始就进行相关理念的“指导”,并且用就业竞争力的理念来设计课程、安排实习实践实训、教师讲课带教和考试考核等,使“就业指导”的基本精神实质渗透和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 以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竞争力为核心,努力寻求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和新举措
(一)、以培育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必须进一步实现“四个转变”,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带动整个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第一,必须尽快由书本(教材)为中心,向以实际应用操作技能为中心转变,彻底扭转书本知识“满堂灌”、“全程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惯性。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书本知识只是一些前提准备,应该精简和筛选,并集中在一、二年级学习;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应用技能的操作和训练,有些原理性知识还可以在实训时再加以“补习”。
第二,必须尽快由以理论知识为重心向操作技能和应用性知识为重心转变,即由务虚知识向务实知识的转变。不少理论性知识讲得越多,学生可能越犯晕,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生只要掌握应用即可,不必要也不可能搞懂电脑的全部理论知识;又例如,金融事务专业的学生,只要掌握金融实务操作,不必化很多时间去学习金融理论。
第三,必须尽快由教室(课堂)为中心向实际单位部门为中心转变。教师对于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讲授与辅导,不应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多放到实际企事业单位中去,让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低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训练的时间占较大比例,高年级学生则在实际单位“实训干活”的时间应占很大比例。高年级学生可以是双重身份——既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又是实训单位的“学徒”。
第四,必须尽快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转变。必须由市场需求来配置教师资源,就业市场的需求,就是教师开展专业技能教学的努力方向,决不能以有何师资来决定开何专业和上何课程。
(二)、必须在培育学生的专业特长、实行学校和社会合作办学、建立新型师资队伍和新型考试考核机制、以及建设新型的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大胆突破,探索新路。
一是革新教学目标,确立“双擅长”的培育目标,即努力使学生在本专业应用操作技能方面具有两个方面的擅长技能,从而使毕业生具有胜人一筹的砝码,赢得就业市场的胜券。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擅长计算机操作,还能够擅长计算机维修;文秘专业的学生不仅擅长公文写作、还能擅长办公室管理;图情专业的学生不仅能胜任图书资料和档案管理工作,而且还能擅长办公室管理。
二是革新办学模式,努力实行“双元制”。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际操作训练提供大量时间和场所。革新实习模式,把短期的旁观式的实习变为第一线实际操作;还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宝贵时间,由全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
三是革新师资队伍、整合师资资源,努力建设“双师资”队伍。不仅要使现有师资队伍提高发展为“双师型”教师,而且师资的来源也可以是双重的——不仅有校内的教师,而且校外有企事业单位的工程师、部门主管(经理)、办公室主任、财务主管、店长、高级技师和资深秘书等,都可以聘为“带教教师”。
四是革新考核机制,建立“双元考核”机制。对学生绝不能只用卷面考试成绩来考核学生,而应以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辅之以一些卷面考试;相应地,对于教师的考核,也不能只用课时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而是要把上课、带教、指导、联系、示范讲解等的时间和难度系数,都列入考核范围之内。
五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建立“双重管理模式”。即对学生的管理,既有对其在校的管理、又有对其在校外见习训练的管理;既有来自学校的管理,又有来自见习训练所在单位的管理。形成双重交叉式的学生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载《经济日报》2006年6月12日第一版。
3. 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4. 金林祥主编《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5. 朱宗顺主编《现代学校教育导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6. 张武升主编《教育创新论》,2000年12月第一版。
7. 高文编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8. 马早民著《亚洲“四小龙”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9. P.J.Foster (1987) The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 to development. In G.Psacharopoulos(Ed.)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Oxford: Pergamon
10. Europe Commission(1995) Key/Core Competencies .Brussels: ECSC-EC-EA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