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换个角度,让我喜欢你!”
发布时间:2011-03-27  来源:
摘要:政治教材上的不足,常常会使一些教学水平比较低的教师讲课“讲课平淡,尽是说教”,缺少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何让教材指引自己使政治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 是我一直探索的。偶然接触“任务引领型”这个改革的新思路让我很兴奋,这种思路也就是自己一直摸索和追求的,我想,如果将这种思路与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一定对更好地使用政治课程教材很有益处。
关键词: 任务引领 政治教材使用  启发与建议 

一、背景
思想政治课程无疑是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可以说,无论学生、教师或用人单位,肯定都认为开设此类课程很必须,但实际上如何呢,就拿职业道德课程来说,从权威部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看,学生对职业道德感兴趣的却只有18%。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本身;二是教学过程和方法。统计中,认为原教材“没有指导意义的”,学生占五分之一左右,教师和用人单位占四分之一左右;而认为“教材枯燥,没有指导意义” 教师、学生、用人单位都占50%左右。
多年的政治课教学经历也让我对政治类教材也颇有些想法,觉得教材对我的教学发挥作用不大。其实教材和课堂教学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如果教材不理想,教学方法不进行调整的话,肯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由于政治教材上的不足,常常会使一些教学水平比较低的教师讲课“讲课平淡,尽是说教”,缺少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实践锻炼,使学生对政治课程不重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如何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如何让学生因为学有所获从而喜欢上政治课,这一直是我多年努力和追求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篇介绍英国的域外报告,说:英国不再是保守、沉闷的,他们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浓重的人文素养、开创性的思维方式-------而这些和英国的学校教育不无关系。原来,英国的教育、课堂教学很实用、很灵活,同一个年级,每位教师使用的教材竟不相同。原来他们不像我们中国各个学科有全国统一或地区统一的教材,英国只颁布统一的会考和高考考纲,至于教材,那只是各个教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各显神通了。所以,大多数教师上课使用的材料都是教师自己事先准备好,上课时印发给学生,学生没有固定的课本。在我看来,这恰恰使课堂更灵活,理论和实践联系更加紧密了。
虽然这种想法很美好,但在现在这个教学环境里,奢望完全像国外一样完全脱离教材教学是不现实的。因此,我花了不少精力反复思考和实践,开始学会了挖掘教材中精华,巧思妙想,裁剪制作出适合各个专业班级特点的上课教材,并辅之相适合的教学方法。于是,在备课的时候,我会认真研究教材,挖掘出教材的教学重点、重要知识点和学生可以阅读的地方;认真备学生、备专业、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尝试写下来,教案总是左一张纸右一张纸,每个班级上课总有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但发现教学效果还不错,经常下课后会有学生上前与我聊天说:“政治课原来也可以这么上,与我们初中不一样,我们喜欢上这样的课”。能够得到学生的支持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很值得的。
很巧的是,我有幸接触了上海市中职系统专业教学标准编写和教材编写工作,“任务引领型”这个改革的新思路让我很兴奋,对它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思路也就是自己一直摸索和追求的,我想,如果将这种思路与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一定对更好地使用政治课程教材很有益处。

二、接触的“任务引领”型课程
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界定是指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的课程。工作任务需要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或设计。它不同于以学科边界进行课程设置,并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选择和组织内容的学科课程。
任务引领型课程的主要特征:
1、任务引领------用任务去寻找教材中的知识。即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课程中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结果驱动-----关注的焦点放在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获得的成果,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明确专业定位,教学和教材使用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尊重学生基本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突出能力------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内容实用------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精心选用典型活动项目,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引领型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力图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也非常符合政治类课程,尤其是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学习和借鉴新课程的理念,对探索政治类课程的改革很有益,也争取在政治教学改革中有所突破。

三、对政治类教材使用的启发与建议
(一)备教材应注意挖掘和保留原精华的部分
1、政治类教材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稳定,教材比较强调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因此教材中的知识重点把握较好或知识框架也比较齐全,这部分内容要组织让学生多看。教师靠讲当然会比较生动、形象,但学生学习光靠听效果不好,学生当时激动但过后容易忘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学生已经习惯这样依托教材的教学习惯,如果没有给学生感官接触的机会,学生心里会不踏实。所以,千万不要把教材完全抛开,那样等你的可能是麻烦。
2、教材中的有些数据、典故和事例还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穿插在教材中的一些典故、例子、数据,虽然有的比较旧、有点“高”,但毕竟有时可以成为让学生讨论的重点、活动的引子、辩论的素材、思维的起点,所以一定要保留,仔细挖掘。
3、教材课后设计的“活动天地”、“课后思考”等项目构思还是比较好的,只是编写的内容太旧、离学生心理距离比较远,教师只要稍许更换一下主体或场景,活动就可以利用起来了。教师要仔细设计。
鲁迅的话很适用:“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对原教材,我们教师要好好挖掘,充分利用,尽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备教材要尽可能拓展的部分
1、 结果驱动------教材从学生需求出发、从岗位需求出发
中职校学生求知欲望还是很强的,最重要的还是看学什么。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今后的工作绝大多数已经有了方向,符合他们需求的知识学生还是喜欢接受的,政治类课程对将来工作没什么用,所以很多学生学习没兴趣,其实,这种“功利性” 心态也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在整理教材的时候,要尊重学生基本需要和现实需求,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用这样一条线为标准去寻找教学重点和知识点,换句话说,对学生将来求职、立业有用的知识多讲、仔细讲,无用的可以少讲或不讲。
比如:在编制教学计划的课时时,我一般不按照教材内容的多少来计算,而是注意思考哪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将来用得上?什么是学生喜欢的?哪些理论可以上成技能训练课?哪些可以组织活动?凡涉及这些内容的多安排课时。这样安排可以在整个教学上引导教材使用和教学符合学生的需求、岗位的需求。
再比如:在布置教学作业和教学总结这些环节上,我一直强调,在中专学习政治课,不一定要掌握那么多知识点、概念,而是“要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或一种生活信念”。所以我不多给学生书面作业或书面考试,不考概念和知识点,总结或练习通常最多的是让学生开口说话,用语言表述出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我们今天认识了职业资格证书之后,有何感想,谈谈你的感受吧”,也许学生交流的话不多也不深,但只要他们开口就是一种锻炼,练口才、练思考、练反应。学生只要明白这些练习对自己将来求职、立业非常受用,一定会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每个教学班级总有一些调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兴趣,可是只要上我的课,他们就很积极,成绩不好不证明没能力,在我的课堂里,他发现自己比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会表达,更敢于表演,成绩不仅不开红灯,还对人生有所启发,一举两得。
教师要学做黑夜中的“灯塔”,在知识的海洋里挖掘学生的欲望,相信只要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从岗位需求出发,学生就会朝你奔来。
2、 突出能力------教材从职业能力入手、强化技能训练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构建。学习了教材中的知识如果不加以训练,也许知识只能是知识,只是头脑中的概念、符号。但如果将知识转变为能力,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我们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能力可以表现的方式太多了: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处事能力、反应能力、倾听能力等等,我们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那些可以转变成能力的知识,将她视为重点反复强化、训练。只要有体验,学生就会坚信、坚持,将它变成自觉行为。比如:上课讲到“爱岗敬业”时,我设计情景活动让学生体验:“假如遇到刁蛮的客户,怎样继续优质服务?”,在表演中让学生感受坚持爱岗敬业的功底“非一日之功”;在讲到“精业”这个知识点时,对服务行业的“一口清”“一把抓”等技能进行模拟感受,学生既感叹技术之绝,又感叹追求“高质量”的不易。在课堂中讲到“职业个性”时,我设计活动:当某个事件发生,几个不同性格脾气的人作出不同反应。请学生观看场景表演后分析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讨论遇到什么性格的人应该怎样交流,学生兴趣非常浓。原有的教材中这方面的意识不是很强,因此,在组织教材的时候,需要教师要善于挖掘,围绕各种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并加强操练,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感受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早转换角色,在实践中成长。
3、 内容实用------教材要设计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有调查显示:活动、友爱、好心情是学生对快乐认同最高的三项内容。人说:“德育好比盐,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少不了。但纯粹吃盐谁都受不了,但如果将盐放入汤、菜里,就会有滋有味”。德育是盐,活动就像菜、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吸取营养,感悟人生道理,这比政治说教效果要好多了。
政治教师从教材中挖掘出来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技能”也必须通过合理的“销售途径或方式”,才能被学生接受和消化。我有两个思路,一是,让活动成为快乐学习的催化剂。充分利用教材,寻找可以组织教学活动的内容。活动想要满足学生兴趣,必须让他们动脑子、动手脚参与进去。活动可以是虚拟的,可以用小品、录象、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或再现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感悟。比如我在讲“职业选择的市场意识”时,我利用课后“活动天地”为由,稍作“变脸”,组织了开展职业现状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开展交流活动、专题讨论活动等系列,活动的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参与性极大增强;在讲到“职业选择的法律意识”时,设计了“小小仲裁庭活动”和“见习律师岗位活动”,我从教材中推荐了一些例子、再补充了一些就业、创业中的法律纠纷的例子供学生参考,活动中学生们结合书中知识点和个人经验努力解决问题,看到这些枯燥的法律条文能够被学生反复阅读和推敲,我很高兴,这也许是我希望看到的。当然活动最好是真实场景的体验,比如:讲到“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时,我一直烦恼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服务群众”“办事公道”“诚实守信”的含义和意义呢?通过协调,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参观活动,还有个别班级参加了企业岗位的见习活动,这些学生被安排在上海科技馆、政府机关、磁悬浮公司见习,主要从事接待服务工作。一个月的培训、岗位见习,学生反应收获颇多:带教师傅的严格、客户的百态等等,引发他们内心对美好职业道德的真诚赞美和对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强烈谴责。这样生动的教育,也使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强化了职业道德意识。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而言,同伴友谊不可缺少,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政治教学非常需要一定的课堂讨论,然而,目前不少课堂讨论还是留于形式,停留在点缀课堂气氛的表面形式上,老师不会引导,学生发言质量也不高。这需要老师之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帮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基本知识点和交流的材料,指导学生如何寻找资料如何进行合作、如何“知己知彼”,学会讨论之前作好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如:在讲到“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时,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辩论活动,“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重要还是通过自我修养提高重要?”“养成在专业学习中训练重要还是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重要?”四个小组随机抽取一个辩题,以小组记成绩。要求所有学生准备辩论材料,其中每组派三个代表参加,自由辩论时允许自由参加。我在旁边主要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寻找辩论材料,如何根据对方所提供的信息反驳,如何找对方的漏洞等,课堂中每个人互相鼓励、支持,都主动发表自己感想,虽然有些学生是拿着书在读给对方听,但毕竟他为了压倒对方,仔细研究了一下教材,交流了学习体会,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效果。下课了,辩论活动还在进行,我很欣慰。

4、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教材要明确专业定位、与专业学科相结合渗透
政治类教材一般是统编教材,教学内容与专业衔接不足。但要想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必须将政治类教材与专业结合起来,使教材显现专业个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材时必须考虑专业特点。比如我在教“职业资格”的时候,要分析计算机专业、会展专业、商务日语专业的职业状况、职业群种类;要搜集计算机专业、会展专业、商务日语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和现状。在讲“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时候,必须搜集会展专业、日语专业、计算机专业、金融专业的行业规范和相关资料供学生开阔眼界,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有个客观的了解。与自己未来紧密相连的知识,学生还是很投入的。我记得,在上“职业竞争意识”的时候,感觉教材总让人调动不起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大型作业,要求学生就“就业形势”做一次市场调查并撰写总结报告。因为考虑到学生只有一年级,所以允许利用教材做部分参考资料,但要求尽量不做笼统的信息调查,尽可能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或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三周后作业交上来了,我发现,大部分同学的调查资料都是自己搜集的信息且与自己专业有关,还有部分学生同时调查了几个自己想要了解的专业就业现状,甚至还有学生同时调查了中专、大专的同一专业的分配就业情况,学生的这种钻研精神很令我感动,更坚定了我努力探索的信心。

5、与时代同步------教材应补充新鲜血液
一般教材它是一个“最低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和必须达到的标准。政治类教材也会面临同样状况:接受力太慢和太快的同学学习起来可能会不耐烦,需要特别“配餐”。还有原来统编教材的内容比较窄,过窄的专业内容会使学生学习视野狭窄,知识面不宽,思想底蕴不够,创新精神不强。另外,就算更新得再快的教材也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在准备教材的时候要注意补充新鲜血液,让教材永远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尤其是像《科学人生观》《哲学常识》等政治类课程注重的是对理想信念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内化,要求每一节课都要上成有灵魂的课。针对有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教师就要搜集多种资料去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在各种关系中认清方向,踏出自己人生方向。因此,作为一位教师,要始终秉持“教师要有一桶水,学生一滴水”的原则,这样,你的教材才会丰富,你的课堂才会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