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中团队精神的培育和塑造
发布时间:2011-03-27 来源:
摘要:学科建设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学科团队精神的培育,这不仅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学校科研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学科团队精神特点和意义的分析,探讨了学科建设中塑造团队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为更好地建设学科团队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学科建设 团队精神 培育和塑造
学科建设不仅是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也是学校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近年来,许多学校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学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队伍的建设,没有优秀团队精神的学科队伍就没有优秀的学科水平,团队精神不仅影响着学科建设的各个层面,而且也成为学科建设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如何在学科建设中培育和塑造团队精神,如何有效利用学科团队精神做好学科建设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成败,而且更关系到学校科研的核心竞争力。
一、学科团队精神的内涵
学科团队精神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利益或目标,由相互协作的个体而组成的团队,表现出那种相互依赖、相互认同、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激励、相互合作的精神。其主要内涵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大局意识。团队成员对学科团队高度忠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并且自觉把自己的前途与学科团队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相互依存地去实现学科团队既定的目标。团队成员如果没有全局意识,各自为政,就很难形成学科团队的合力,团队也就不会长久存在,其学科建设目标也不会顺利实现。
第二,协作意识。学科团队成员间相互帮助,互相关怀,大家彼此提高,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每个成员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和技巧,并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团队的整体威力,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学科团队精神强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但并非不承认个人利益,更不是抹煞个人利益,而是鼓励和正确引导团队成员能力的最大发挥和“个人英雄主义”欲望的正常展现。
第三,服务意识。学科团队成员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团队意识,不仅要重视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要时刻准备着为他人服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大家能够自觉地认同必须担负的责任。既关注工作本身,更珍惜彼此间的友谊,能够共同营造和谐、宽松、友爱的工作环境,不墨守成规,充满活力与热情,能够彼此分享他人及团队的成功,有共担风险的责任意识,有兼容并蓄、吐故纳新的学术氛围。
由此可见,学科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的灵魂,是一个团队的灯塔。实践表明,在学校学科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积极有效培育和塑造学科团队精神,学科团队就没有生气、就没有活力、就没有合力,学科团队聚得快也散得快,学科建设就失去发展的动力。因此,学科团队精神不仅是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也是学校教师追求事业成功、完善人生价值的一种具体品质。
二、培育和塑造学科团队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门学科是学校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随着入世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知识更加边缘化、综合化。一些新学科以及贴近市场的应用型学科大量涌现,竞争日趋激烈。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环境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用学科团队精神建设学校师资队伍,提升工作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所以,学科团队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在学科建设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学科建设导向的需要
因为学科团队精神一旦形成,就以其共同的价值取向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统一的意志和信念,在团队中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形成奋发向上、崇尚奉献、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良好团队氛围,提高学科发展水平,追求学科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目标认同,继而达到对团队整体的行为导向、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确,在学术探究、追求真理的学科建设过程中,个人认识经常具有局限性。然而通过学科团队精神的导向,团队成员紧密的协作、良好的沟通、激烈的辩论,往往会使不同个体和整体克服自身的局限和认识偏颇,有利地推动学科研究的发展。
2、学科建设凝聚的需要
学科团队精神依靠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指导团队的主体活动,通过集中团队成员的智慧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团队精神,从而成为团队意识形态的标志、团队最高目标的象征、团队文化的核心、团队行动的指南,并用团队成员形成的共识所激发的自觉性来规范行动,以期形成团队的一种风尚、一种追求、一种动力。因此,学科团队精神就像一条纽带,可以把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自觉、自愿、自律、自为、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地引导团队成员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整个学科建设。
3、学科建设激励的需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学校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要在改革中求得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科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客观公正评价教师,使教师资源在和谐的环境中发挥作用,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而学校学科团队精神旨在创造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环境,促使教师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科团队意识,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牢固的利益共同体中,从更大程度上开发个人的潜能,自觉地用团队精神为学科建设服务,自觉地用团队精神塑造团队形象。
三、培育和塑造学科团队精神的途径
学科团队精神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照抄照搬形成的,而是一个团队过去和现实的产物,是学校文化底蕴和学科特点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没有团队良好的传统氛围,团队精神就失去了基础,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学科建设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团队精神就失去了现实根据。因此,要塑造学科团队精神,不只是要协调团队精神内部各种关系,更要注重学校、社会和人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1、协同合作,集思广益,增强团队的感召力
协同合作是学科团队精神的核心,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可能在某一方面是天才,但不可能是全才,所以只有发挥协同合作精神,才能集思广益,达到众志成城的效果。现代学科的竞争就是团队间的竞争,就是团队协作能力的竞争。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前提下,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是学科建设成功的保证,是学科实现目标最有力的保障。所以,构建学科团队精神就是要通过压力传递,把任务、工作指标传递到每一个成员;就是要动力传送,关心成员利益,改善工作环境,从而推进学科建设;就是要活力激发,通过制订一系列改革政策,使学科管理井井有条,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学科建设的成功喜悦。
2、交流沟通,凝聚人心,增强团队的向心力
沟通是合作的开始,优秀的团队一定是一个沟通良好、协调一致的团队。没有沟通就没有效率。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同时,沟通也是一个明确目标、相互激励、协调一致、增强团队凝聚力的过程。因此,合理、稳定的情感沟通是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团队内部优化,凝聚人心,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科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及队伍建设中,要本着“服务大局、服务人才”的管理理念,注重发挥青年骨干的作用,不搞学术权威制,充分发挥大家的民主智慧,以政策引导人心、以服务凝聚人心,定期分析成员的思想状况,定期召开各类学术会议,及时表扬团队成员的进展和成果,树立典型,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团结和谐的工作局面和人际关系氛围。同时,在团队成员中大力弘扬“爱校兴校”的奉献精神,通过各种思想性、娱乐性的集体教育文体活动,为成员的教学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使教师们心情舒畅,爱岗敬业,做到全体学科团队成员人心凝聚,人气旺盛,学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集聚人才,激励人才,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一个学科团队凝聚力的高低强弱,影响着团队自身发展的快慢,决定团队能否更好地完成组织任务。所以,培育和塑造学科团队精神,就是要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团队利益乃至团队命运的共同体,推进学科建设顺利的开展。因此,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营造最佳的成才环境,努力营造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和激励人才的环境氛围,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一些专题合作项目,深化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基础理论,强化创新性思维,提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多学科交叉重大项目的把握等方面都得到一定锻炼,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专业建设必要的研究团队。要制定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办法,提高人才选拔和引进的效益,创造一个尊重教师、使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的公平竞争的人文环境,努力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制度环境,让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事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凝聚力。
4、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增强团队的竞争力
打造一支优秀的学科团队,不仅需要理论或技术基础知识功底深厚的专家,更需要有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素质的成员,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富有开拓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的学术团队,形成互补效应。通过在学科团队内部建立的自由学术交流平台,在团队内部产生知识的“碰撞”,使每一个成员产生更多的新观点和新理念,获得更大的创新动力,从而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合力和团队优势,形成学科团队精神。为了造就和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可以开展人才梯队建设工作,积极支持富有经验、富有才华的优秀学科骨干放在关键性的岗位,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根据研究方向和学术特长,以老带新,密切联系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与市场,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成为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大平台,为学科提供行业或领域的系统技术支撑。
学科团队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震撼的行为文化。学校学科建设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要大力培育和塑造这种学科团队精神,真正让学科团队精神凝聚力量、凝聚人才、凝聚智慧,确保学校学科建设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优先地位,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姜会林、王延明,一般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5)
2、杨惠敏、祝晓燕、王印华,关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陆思东、曹健,重点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江苏高教,1999,(4)
4、陈全明著,团队管理,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5、汪全友,人民论坛:时代需要“团队精神”,人民日报,2005,05
6、周丽婷、朱婧,团队精神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7、刘兴,团队精神培养法,中国人才,2000,(3)
8、许立帆,论团队精神的打造,江苏商坛,2005,(8)
9、李佳东,企业团队精神初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
10、闫广庆,论课题制管理模式下科研团队精神的培育,科技管理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