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部分学生价值坐标系的重构与中职校的育人教育
发布时间:2011-03-27 来源:
内容提要:
近些年来,随着“普高热”和高校大规模扩招,中职校的生源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其中部分学生中存在一定的心理人格失衡和人生观价值观缺陷,缺乏正确的价值坐标系,本文简要地概括了这部分学生价值坐标系迷乱的种种表现,深入剖析了其主要成因,并且提出了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价值坐标系重构的一系列对策思路。
关键词: 价值坐标系 重构 中职校 育人
一、目前中职校部分学生价值坐标系失范的种种表现
客观地说,近些年来中职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价值坐标系迷乱的种种表现: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部分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缺失。有专项问卷调查表明:学生选择中职校的主要原因,回答“因自己读书成绩不佳”的比例竟然高达90%,而回答“因对中职校教育信任”的比例仅占7%。在学习的兴趣意愿方面,“很想学习的”比例仅占有10%,“愿意学习”的比例也只占37%,而答案是“勉强学习”的比例高达47%。 可见,不少学生跨进中职校只是无奈的选择,因而他们并不是对其中某一两门课程不感兴趣,而是对几乎所有课程及其它学习内容都不感兴趣,至于学生自己不能够主动钻研某些学科和技能,更是不在话下。
——最要紧的是,部分学生的价值标准迷乱,价值坐标系迷失,这部分学生美丑不分,是非不清,荣辱颠倒。他们只想个人舒坦,向往飞黄腾达、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顶级生活”。
——其次,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成绩的兴趣索然,既对八、九十分的好成绩不羡慕,也对一、二十分的差成绩不感到忧伤难受,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简直有点麻木不仁的地步。
——再次,部分学生对于个人的未来发展也是方向缺失,毫无奋发努力的奋斗和追求精神,只想所谓的“快乐每一天”,“混过一天,好过两个半天”。缺乏对个人未来发展的责任意识,当然也缺乏对家庭、对父母和对学校、对班级集体,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
——还有,是部分学生对其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都显得“无动于衷”,甚至是正当花样年华的少数女生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学校老师和家里父母的批评教育乃至指责训斥等,都是不以为然,几乎没有多少的“难为情”和“羞耻感”。这其实是心理刺激的疲惫症,即同类信息在内心的刺激和反映几乎为零。
——此外,有部分学生的审美观念迷乱错失,他们雅俗不懂,有些言行举止俗不可耐、有些佩饰穿戴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一味“猎奇”“追风”“跟潮”,只是想在周围同学朋友之间引起注意——“扎台型”和“过一把瘾”而已。
上述发生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差强人意、甚至令人失望的种种表现,归根到底,我认为在于这部分学生为人为事为学的价值坐标系的错失。在当今社会中,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中,职业生涯与个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都充满着激烈竞争,上海这样的“人才高地”已进入了所谓的“学历社会”,客观上存在着学历竞争,我们的学生由于只是进入了中职校,因而在不少学生的心灵深处已经深感自己“在起跑线上一开始就输掉”的感觉;早在他们的初中、甚至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由于学习成绩落后,感到自己早在那个时候就“未进跑道,已经输掉”,因而在不少学生及其家长的头脑中自认为不是一块读书的料,自己将来不会有什么好出息和大前途,小小年轻却被“无所谓了,混混算了”的消极意识所笼罩,对于追求成功、争取卓越、赢得荣誉等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他们早已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对于他们的表扬鼓励和夸奖也早已久违多年,而对于批评、指责乃至家长的训斥等,他们却习惯成自然,极少数学生甚至还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破罐子破摔”的某种消极低迷的心态,缺乏支撑奋发努力和约束言行的最基本底线之一的正确的价值坐标系。对于平凡的学习生活及日常的人和事,都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刚刚开始具有“价值自觉意识”的年龄段上,构造了一个迷乱甚至错误的价值坐标系——包括个人人生价值、价值判断标准、价值目标和导向等。
二、部分学生价值坐标系迷乱的若干原因剖析
我认为,心为人之本,理在行之前,念在言之先,发生在这部分学生身上种种不良表现、在花样年华的青春岁月,出现这种价值理念偏差是有着许多繁纷复杂的深刻成因的,其中主要的成因大致有:
第一,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目标的严重偏差。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的启蒙教育都已经客观上把其目标牢牢地锁定在知识教育和考试分数成绩上,并且“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多少学校和幼儿园为其学生的辉煌成绩而大肆渲染、又有多少家长为其孩子的高分成绩和考级考证呕心沥血,一掷千金。在许多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及其领导的心目中,学生考试成绩成了他们追求和奋斗的最高目标。学生被教育培养成为善于考试搏取分数的机器或工具。就这样,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和学校老师教育学生目标双双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机被严重扭曲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育人的目标和动机有意无意地被考试成绩所取代和覆盖了,因而对青少年的思想、心理、伦理、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都被严重忽视或轻视。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几乎成了无人耕耘或者不善耕耘的“荒滩杂草地”。
第二,家长养育孩子的目标也发生了严重偏差。许多家长早就在其孩子依呀学语、蹒跚学步之际,就在心目中清晰地为自己孩子的将来规划设计了“成长路线图”,那就是“学好知识——考好分数——进好学校——找好工作——赚好大钱——过好日子”,并且为此而十数年如一日不辞辛苦、不惜工本,学生的分数成绩成为其父母脸面上增光添彩的最重要砝码,而一旦失去了这个砝码,有些家长的内心就失去原有的支撑和平衡,就由爱转为恨——恨铁不成钢,父母对其孩子由一味的溺爱迅速转为一味的指责,并且爱之愈深、恨之愈切,不知不觉之中,家长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孩子的思想品行、价值伦理方面的教育引导。
第三,社会环境原因。长期以来,一方面在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中,客观上形成了非常浓烈的“分数追捧”、“学历追捧”、“职位追捧”和“薪水追捧”的氛围,这与上述家长为其孩子规划设计的“子女成功路线图”对称呼应,“分数就是一切,一切就看分数”已经成了评判青少年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无疑给那些因考试分数较低而无奈进入中职校的部分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不争气”“没出息”之类的阴影时常笼罩在部分学生的心头,职校学生作为分数成绩的“弱势群体”和“贫困阶层”,他们的人生价值没有了“着落地”,只能任由青少年特有特强烈的好新好奇好刺激的心理驱使,其价值坐标也就自然而然地飘落到所谓的时尚、刺激、快乐等方面去了。
第四,中职校自身的原因。尽管中职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经过持续多年的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巨大的历史惯性和复杂的多种原因使然,迄今为止,中职校教育中以教室课堂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课本为圆心、以考试分数为轴心的格局还依稀可见;社会实践往往只是教室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邀请社会名人来校讲座只是拓展视野而已,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学校和教师大都重视对学生的“授业”,而往往忽略甚至忘却了对学生的心理思想上的“传道”和“解惑”,没有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而学校教师循着“分数成绩路线图”, 虽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大多是事倍而功半。
三、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机制,大力帮助学生重建或纠正价值坐标系
青年学生的心灵调适和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精心设计规划,细心贯彻实施、用心努力推进,从中职校的现状及其力所能及的方面来看,其中突出的是应该抓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大力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把对学生的心灵人格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来说,就是要以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为本,“传道”重在传授心灵之道、为人之道,其次才是传授就业之道和为事之道。因此,我认为,针对目前部分学生价值坐标系的错乱缺失状况,结合实施和优化目标教育,应当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特别是青年心理教育、挫折教育、情绪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和时尚美学教育等内容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的突出位置,彻底扭转目前心理思想道德教育只是班主任、心理学老师和政治课老师的课堂说教的尴尬局面。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班主任老师、心理学老师到每个任课老师、直至与教学环节相关的每个教职工,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身先垂范,正面影响和积极帮助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第二,进一步革新和优化中职校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尤其是要和充实优化和贯彻落实目标教育模式,摒弃考试分数的指挥棒,革新教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力精简和删除多余的理论性知识内容,增加实用性、趣味性和互动参与性的内容,提高教学过程中广泛参与度;应该根据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引人入胜的体验式教学、交流式教学,以及现场教学等。聘请一些岗位平凡而品德高尚业绩不凡的普通人士来校做报告,使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有兴趣、思想深处有触动。
第三,大力实施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提高。着力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教学心态、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提高。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尽快纠正过去那种由来已久的“教师就是教书”的传统理念;在教学心态上,必须尽快摈弃那种“九斤老太”式的怀旧心态和对学生现状的埋怨心态;应该让所有教师明白,在现实环境面前,最要紧的就是改变教师自己——包括理念心态和方式方法在内,只有教师自身的改变才能改变学生;学生人格缺陷价值迷乱就是教学的最大缺陷和最大迷乱,学生的失败就是教师最大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就是教师的“上帝”和“衣食父母”。教师不仅要有扎实丰富的书本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还要通晓心理学、伦理道德等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特别是要能够把握当今中职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动态,要让广大教师充分意识到教书的目的全在于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于从心灵上关爱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使他们在青春年华构建起健全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四,大力革新、调整和提高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从心理学规律来看,青少年特别是部分失意挫折的青少年心理中既有脆弱敏感的一面、又有麻木冷漠的一面;既有无序亢奋缺乏自制的一面,又有消极低沉自闭自守的一面;既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缺乏应有的自尊和自信。因此,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广大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要以慈母般的心怀,学会运用和风细雨的方式,深入学生中间,特别是要同部分所谓“差生”进行“零距离”接触,进行和善温柔的批评和热情友好的帮助,避免公开的训斥指责和冷嘲热讽,使教师在学生中间有亲和力、公信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使学生特别是部分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和对班级都有温暖感、归属感、依靠感和团体感。相应地,学校的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既要有序的章法管理、又要充满人文情怀的有情管理、友善管理、柔性管理和呵护管理。为此,我认为,要增加班主任人员的配备、提高班主任的素质能力、适当提高其岗位津贴;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逐步建立导师制度,使学生时常能感受到学校老师的热情帮助和友善引导;同时,还要保持和发扬我校曾推行的党员教职工与部分学生结对子的优良做法,不仅是党员与学生从“一对一”扩展到“一对三”,还可以发动教职工中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教职工一起来参与这种切实有效的帮教活动。
第五,努力协调学生家庭及社会相关方面,为学生心灵人格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青年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还同社会和家庭的因素有着重大关系。如前所述,一部分学生价值坐标系的失范问题也是同其家长的言行不“合格”密切相关,迫切需要我们予以沟通、帮助和引导,促使他们改进对其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改善他们自己在子女面前的言行形象,帮助他们更新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从而扭转他们的家庭氛围环境。为此,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及学校领导要大力密切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调,努力扭转一年两次家长会的简单程式,通过“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 、“家长座谈会”、“家长联谊会”、“家长代表委员会”、“上门家访”和“电话家访”等多种有效渠道,建立与保持同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美国]亚伯拉罕?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郭建军著《成功心理咨询手册》,华文出版社,2002年。
4、张芬“帮助学生保持良好情绪”,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2期。
5、李彤“新时期职中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载《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6、林健“职中新生心理调适初探”,载《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