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如何组织学生获得参赛好名次
发布时间:2011-03-27  来源:
  我们经常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项目的比赛,每次都盼望获得好的成绩,为师生添彩,为学校争光。可好的名次有时离我们那么遥远,可望而不可即,有时却离我们那样近,好象得来全不费功夫。十多年时间里,我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类上海市的及全国的摄影比赛,撒出去的网(参赛稿件),有过石沉大海、颗粒无收,有过五谷丰登、满载而归,有时候参赛成绩漂浮不定,有时侯又突然鸿运高照。随着时间的积累,渐渐地参赛获奖成功机率也越来越高,至今已组织学生共获得七十多个市级以上大大小小的各类奖项,几十幅学生摄影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及各种影展上,2007年参赛的学生又荣获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摄影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及多个三等奖和优秀奖。纵观各种情况,组织学生参赛要取得好成绩,我认为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很重要。
一、指导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参赛的学科知识有较高的造诣,教师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是教出好学生的必要条件,俗话说的“名师出高徒”就是对指导老师带出好学生提出的要求。其次不能忽视的是教师还要走出学校,面向社会,了解最新的竞赛动态(以往参赛的技术要求是什么?今年的评审标准是否会提升等等),学生达到怎样的技能程度才可鹤立鸡群、才能脱颖而出、才有可能获奖,只有对比赛项目的评审标准有所了解,有所熟悉,做到心中有底,才能知彼知已,百战多胜(这是一种必要的赛前备课),而不是盲目地撒一把、博一把。由于自己多年来一直担任着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教育分会的社会工作,评审了许多影赛照片,直接接触了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掌握着最新的教育系统教师与学生的摄影动态,因此大致能把握住影赛的脉搏,凡是学生准备参赛送稿的照片,必须先通过我这位“评委”眼光的审稿,能初步过关的作品才外送参赛,其他的照片就先一步自己筛选掉了,这样一来,参赛的成功率就必然高了。
二、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类知识和技能。组织学生参赛其实就是对教学情况的检验,要使学生真正学习好、掌握好摄影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课教学全部采用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PPT 课件,学生较容易理解,容易吸收消化。并且随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针对性的增减调整。在内容方面除了观赏摄影大师的优秀作品外,大量增加了学生自己作品的点评与分析,提炼他们原始朴实作品中的潜在艺术细胞。如从一幅幅他们失败的作品中尽量裁剪出一部分有价值的内容,放大后也是一幅不错的作品,使他们感到自己身上有潜在的能力, 激励、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2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方法。先拍容易的:静的(静止物体)、大的(楼房操场等)。后拍动的(运动着的)、纪实的(抓拍)及小的。先拍身边的、校园内的,后拍校外的、公共绿地场所的及专业采风的。每次拍摄后都进行细致详尽的作品分析,深刻理解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拍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暑期的时间,带一部分学生去外省市实践创作。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使学生能独立地完成各种拍摄任务。
  只有当学生真正独立掌握了知识技能,那么参赛出成绩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在所有学生获奖的作品中,绝大部分都是在上课教学实践阶段中拍摄的,且没有一幅作品是我在现场直接指导摆布拍摄的,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三、投稿技巧
 1 组稿、送稿内容要有针对性。
  如:比赛内容很明确的,像“某某新闻摄影比赛”就送纪实性的照片;教育系统举办的摄影比赛,就多送些反映师生生活、校园生活题材的作品;要是“某某摄影艺术展”则多送艺术性强的照片;而如竞赛题目较大较广而无法明确确定内容时,则应分门别类地挑选各类典型题材的照片一起送。
 2 尽量用足比赛规则
  1)送稿照片能大则大。如规定选送的照片尺寸为7—10寸,就送10寸的,甚至超出一点点(不大于10.5寸),因为照片越大视觉效果越强烈,越能吸引人的视线,照片小了,在起跑上就先让人了。另外照片稍微超大一点点,一般评委还是默许不会认真追究的。
  2)能装裱的尽量装的漂亮些。如果比赛规则明确注明不能装裱则罢,要是没有明确提及装裱事项,则一定裱得漂亮些再送稿,毕竟照片是一种艺术作品,通过包装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作品的竞争力,这和产品包装一样道理。
 3 除了挑选学生优秀的作品参赛外,也适当夹送一些不起眼的照片“垫评”。因为一般同一所学校送展的照片中肯定会被评委相比较后筛去一部分,那些“不起眼”的照片就是准备给垫底筛掉而保证另外的优秀作品能上去。要是全部送优秀的作品参展,结果就会有一些很优秀的照片被“自相残杀”的互评后残酷落选,而浪费了参赛资源。
 4 在最后截稿期前送稿。既能争取更多的时间精心准备稿件,或有可能获得更多的与本次竞赛有关的参赛信息(参赛单位、参赛人数、作品质量、评委情况等),以调整自己的参赛方案。
  以上是自己多年来组织学生参赛的一些体会,虽然学科项目各有不同,如能互相交流大家有所借鉴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愿学校有更多的学生参赛,有更多的奖牌收获,有更多的优秀指导老师浮出,经管校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