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与心理咨询师社会角色冲突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1-03-20 来源:
摘要:中专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启动,正处于被心理学家喻为危险的年龄阶段,社会、家庭和学生呼唤更多掌握相关心理知识教育的班主任。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如何确定自身社会角色,如何有效避免两者角色冲突,在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 心理咨询师 角色冲突
“角色”原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的是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角色冲突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学校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思想指导、心理辅导、职业指导等。其中,学生希望班主任能提供心理方面的辅导这一要求越来越明显。有的班主任也在工作中根据经验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不可否认,班主任这种热情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这种做法还需要一定角色转变。因为班主任在缺乏心理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对一些确实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味的思想教育很难取得成效,有时甚至可能是危险的。
一、班主任与心理咨询师的社会角色冲突
误区一:班主任等于心理咨询师
实际工作中,班主任确实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其中一部分涉及心理问题。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班主任可以同时担当心理咨询师的结论。因为班主任与心理咨询师有本质区别:
第一、工作目标不同。
班主任工作追求的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要求的思想品德”。而心理咨询师则以“提高人的自尊、自爱和自助能力”为其首要的根本目标。
第二、工作方式不同。班主任在工作中采用“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的方法。要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辩证统一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咨询师的方式完全不同,他们“尊重来访者,以来访者个人取向为中心的非权威性、非指导性、无方向和不判断”。就是说,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不具权威性,不要求来访者服从劝导;对来访者的问题不直接回答;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多听寡言;对来访者的自述不加批评与赞许,不发表个人意见。
第三、工作关系不同。班主任的具体职责决定了在同学生所建的关系中包含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当然也有平等的朋友关系。帕特森指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际关系。”它既不同于医患关系也不同于朋友关系。美国心理咨询业甚至曾立法规定,咨询者与来访者不但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不可以建立咨访关系以外的任何关系,而且,在咨询结束一年以内,咨询者同来访者也不能建立任何关系,否则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第四、工作要求不同。班主任被要求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充当的是一种居主导地位的“组织领导者和教育管理者”。而咨询师只要求作参谋,他不是居主导地位的,真正居主导地位的应该是来访者自己。当一个学生向你暴露自己的个人品德问题时,作为咨询者,你要同他“平等地、非指导性地、无方向地、无判断地”进行交谈和咨询,以提高来访者的自尊、自信和自助能力,从而来解决问题。但若作为班主任,你就应该对该生“进行教育指导、指明改正的方向”,要对学生“作出是非对错的判断”。
误区二、班主任心理专业学习等于心理咨询师
我们提倡对班主任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是为了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完善其工作技能,以取得更佳的工作成效。但从班主任到心理咨询师仅靠心理知识的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学习者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学习、积累、实践过程。由于学生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人不断上升,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相关的培训能使班主任在遇到这类学生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便决定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建议班主任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的知识与能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坚持班主任不是心理咨询师的观点。既使是一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班主任也应该分清什么时候自己是辅导员,什么时候自己是心理咨询师,并向学生说明。
误区三、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职业不能共事
经过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后,班主任还应该避免一遇问题就“对号入座”的现象,将学生中的出现的各类问题一律归为心理问题,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队伍人为扩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确实有一定的数量,但绝不是有问题就一定是心理问题。心理知识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全面地看待问题,绝不是对一个学生作出心理有问题的结论。既使发现个别学生心理有问题也不能随意判断,而应该请有关专业人员作出签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期间,作为班主任也不能置身事外,要做好温暖、关心的工作,发挥班主任心理咨询的辅助作用。如果片面地强调心理辅导、咨询的重要性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会陷入误区。我们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与工作的不同需要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为我所用,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才而尽其所能。
二、班主任与心理咨询师社会角色分析
社会学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一定社会角色的扮演者。所谓社会角色就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换句话说,对于每一个人来讲,社会角色首先有一个确定的过程,也就是首先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来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起某种角色。
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而且独生子女已成为学生中的主体力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此时,个别班主任就充当起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有人甚至提出: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咨询培训,使班主任同时成为心理咨询者,将二者的职业角色统一到一个人身上,以达到在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我觉得虽然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做法却是欠妥的。
1、“困惑”者何以解“困”
未经专门的心理专业学习,面对着学生中越来越来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班主任本身也充满了困惑。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中的心理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而且经常带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我们经常会被学生表面的一些问题所迷惑,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学生中的各种问题,由于班主任本身的经历与经验的有限性,造成了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困惑。此种情况下,想让班主任给予有效的帮助,特别是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以专业的帮助只能是临时性的、短暂性的。
2、“无能”者何以“助”人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困惑,班主任即使能做出判断,但是由于缺乏相应技能的培训,所以也不能直接进行帮助,而是应该提出指导与建议。如果班主任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与个人经验提供直接帮助的话,对于一些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是十分有害的,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3、有“疾”者何以“育”人
这里所指的“疾”是指个别班主任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队伍的年轻化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与社会上的其他岗位一样,班主任也面临着定级升职、业务进修、课题研究、奖优褒勤等一系列的问题,期间难免会遇到困难。个别班主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释怀的话,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果这些班主任在遇到相似问题的学生时,不能服己,何以服人?如果引起共鸣的话,后果更为严重。
三、班主任与心理咨询师角色冲突的启示
班主任这一特殊的职业,在扮演多种角色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角色冲突,不仅仅给教师本人带来苦恼,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及教育教学质量。既然班主任不能进行心理咨询,而现在学生中心理问题的上升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有限性又存在矛盾。我们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班主任队伍中引入心理专业人员
学生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呼吁着班主任的专业化,而学生数的不断上升又要求班主任队伍的扩大。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在队伍补充时适当地吸收一部分心理专业人员的加入,以增强心理辅导的力量。
2、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和心理专业技能
社会上人们对班主任的行为和作用有传统的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班主任应像“园丁”精心哺育学生;像父母热爱学生,像“专家”传道、授业、解惑,这些看法实际上是在反映社会对班主任的要求。做为班主任我们必须从主观上努力去认同它,并努力适应这些要求,我们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个人的身心修养,形成与班主任身份相称的人格,这是对班主任的内在要求,也是班主任对角色的一种真正适应,能真正从根本上缓解角色心理冲突。
3、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
现在大部分的中职校都已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成为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承担者。但由于心理咨询的建立良莠不齐,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目前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由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严重者则校外就医。目前我们需尽快完善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使班主任发现的问题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帮助。
参考资料:
1、傅安球编著: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钱铭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温泉润主编:矫正人生——咨询治疗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4、杨宏飞、朱作仁编著: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5、宗泉、赵迎春,高校辅导员同心理咨询者角色同一质疑及一种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模式的构建,四川心理科学,2002;85:45—48
6、王建军,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忧思,心理科学,1995;6:368—369
7、林强、徐国明、王瑞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思想?理论?教育,1999;1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