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精品理念下的商务日语教学方略设计初探
发布时间:2011-03-20  来源:
内容简介:一国欲兴,难离精品。一校欲强,更须精品。欲创立商务日语为精品专业,首先在于生存理念,其次才是方式方法。精品理念下的商务日语欲求突破贵在创新,改变方法。日语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以句法为本位,以课文为依托。
就教学效果而言,要注意分最高和最低两步走。

关键词:精品,日语教学

精品与生存
  瑞士以精密机械、钟表富国,美国凭高尖端科技强国,日本借工业技术立国。其生存之道均在于精品二字。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精品格外关注,对我们心目中认可的精品往往趋之若鹜,小的可以茅台酒为例,大的可以海尔的电器产品、联想的产品为例,原因只有一个: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承受得起人们挑剔的目光。
  如今,在中职校生源减少,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刻,打造精品专业,提高学校知名度,以吸引更多学生的生存之道,已成为本校当今的首要任务。纵观那些声誉好、生源足、办学佳的中职校均有自己的精品专业、品牌专业。为了提升我校的知名度,在与兄弟学校的外语教学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将我校的商务日语打造成精品专业,从而在中职校间树起经管校的牌子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从创新理念出发,我认为在外语教学安排上可借鉴高校的作法,即以小班为主,强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期在外语教学上寻求突破。从今年我校商务日语的招生计划数上,我认为这一条件已经具备,至于效果无须赘言。其次,若条件许可,可适当请一至二名外教,加强口语和写作训练。外语学习需要耐心、恒心和悟性三者缺一不可,对中专生而言,最缺的是恒心。为此,在挑选学生时,切忌放到篮里就是菜的作法,另外,适当实行淘汰制,实在不行的,要淘汰,要转班。

日语与语文
  日本的文字假借自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要在日语教学上有所突破,应该对日语和语文同时下功夫。在求异的过程中,寻找同的规律,彼此对照,相辅相成,从而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据上外日语教学专家周平教授介绍,日本人民是在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在借鉴了中文以后,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另据《中日标准日本语》介绍,日本的文字是在十世纪左右,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假名文字。中日两国语言的语系不同,但在单词、词组和语序上却颇多相似之处,尤其在成语上。
  引经据典的用意无非是为提高我校的日语教学,探索有效之法而已。为此,我认为目前日语教学上有几点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
  其一,在日语教学中,注意多比较彼此之间的相同之点,有意识地提请学生一边学日语,一边对照中文,放眼于中日两国语言的普遍性,关注其特殊性,求同存异。据我观察,中日两国语言在词语方面有50~60%是相似的,成语亦有60~70%相近,这便是普遍性。区别较大的在于句式,这就是特殊性。
  其二,语文是基础学科,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教商务日语班的语文应有意识地比较古今汉语的差异,尤其是古汉语对日语的影响巨大,同时加强句子成分的教学力度,以便于在分析日语句子时有比较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就能促进日语教学。

课文与句子
  掌握好句子、用好句子是学好外语的关键。我认为在日语教学中应合理地处理好课文与句子的关系。
  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是十分注重课文的,即便如今也同样为大多数的外语教师所运用。事实说明课文把握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即能记住单词又能掌握句型,同义的单词能在整篇课文之中显现其细微差异,相似句型能在课文中区别其内涵不同。由此可见把握课文是从全局出发,大处着手的。
  句子是什么?胡裕树教授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定义为:“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王力先生认为“凡完整而独立的语言单位,叫句子。”(《中国现代与法》)查看中外语言学家对句子的论述不外乎上述二种。
  如果我们将课文比作森林,那么句子就是其中单个的树。单棵树种活了,长茂盛了那么整片林子就充满生机。比起课文来句子的作用更大、更明显。它是连接单词和课文的桥梁,也是整篇文章成败与否的主脑、灵魂。句型正确了,表达必将通畅。人的内心难以用千言万语叙述殆尽,但运用的句式、句型是有限,以有限句式、句型去表达无限思想、情感,在学习上就能起到以一当十,事半功倍之效。
  明白了上述的原理,我们对李阳在疯狂英语中提出句子的重要性便不会感到奇怪,对英国人编辑出版《英语900句》便会另眼相待了。
  为此,从精品理念出发,我建议要改变传统思路,在日语教学中以句子为本位,课文为依托,在日语教学中创出一条新路,在中职校打响我们经管校的牌子。

精读与泛读
  我认为我们中专学校对课程安排大多是以精读为主的,尤其是语数英,如今日语也是如此。的确精读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面面俱到,精读可以使学生对所要掌握的内容精细入微,精读还可以使教师对需要传授的知识做到滴水不漏。通过精读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知识做到由浅入深,由感性提升为理性,有点扩大到面。精读宛如一位慈祥长者在精心搀扶一位学步的孩童,安全平稳地到达预期的目的地,仿佛一位用心的园丁在全身心地呵护幼苗的成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精读。
  然而,正如医学界所公认的那样,人的生长需要精加工的食物也缺不了粗加工的食物,实践证明粗加工的食物其营养成分甚至超过了精加工的。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年。一个只会以课堂教材为是的学生即使成绩再好,其视野也是有限的,其知识也是片面的,一个靠别人的拐杖行走的人是很难跑远的。钱钟书先生大学读的专业是西洋文学,却能写出《管锥编》,马克思的专业是法律和哲学,却写出《资本论》。靠的是什么?是精读课程之外的泛读。泛读是专业知识的延伸,是专业课程的弥补,也是专业课程的消化剂。为此,从精品理念出发,我建议对日语专业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泛读模式,学校也可以考虑泛读的内容,如既可以是有关商业的,也可以是科技的;既可以是硬性要考试的,也可以是软性、推荐式的。目的一个:扩展其视野,弥补其不足。

授鱼与授渔
  古人有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授鱼是一时之法,可以解燃眉之急。
  我们的学生名义上是中专生,但在其入学之初,其心理定势仍然停在初中生层面。
  这时我们应该用授鱼的方法,手把手、心贴心地关怀备至,真诚呵护,宛如婴儿要定时喂哺,使之慢慢适应。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神圣职责不在于扮演好保姆的角色,而是起到领路人、导航员的作用,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看问题的视角,分析难题的技巧。这样,他们就能在遇到困难之时,运用老师所教的方式、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上能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根据多年日语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授“渔”。
1,大胆放手,以导为主,以教为辅。
  多年的日语教学经验证明,老师过多的呵护、关心,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样有时会助长学生的惰性,不易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生五十音图时,出于关心、好心,我会不厌其烦地无数次地领读,随后对每篇课文上的单词进行示范,看似关心、爱护的作法,其效果却并不明显,一个学期下来,80%的学生不会独立自主地辨认或朗读单词,究其原因还是方法的问题。后来我改变了方法,改变以教为主,代之以导为主,效果反而明显。当然,我教的学生大多数是大学生或研究生,学历较高、理解能力较强,而对我们那些学习目的性不是很明确的学生,我想只要能采取相关措施,教学效果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采用对比法。
  中日两国尽管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日语的文字毕竟假借自中国,好多的语言现象也可以用汉语来解释。如中文说,我在公园里跑步。日语要说,我在公园里走。表面看跑与走有异,实际上在古汉语里走就是跑的意思。问题是两国在语言改革上不同步。日本在明治以后限制了汉字的使用,并在1923年实行了这一政策。(李月松《现代日语中的汉字研究》)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淘汰了文言文,倡导白话文,由此拉大了距离,但并不妨碍对比,其次在词语、成语及语法、修辞上也颇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比法,我们可以求同存异、精益求精。通过对比可以提高记忆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复述法。
  学习知识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有一个接受消化的过程。复述之法可以加速我们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和消化。复述的过程就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消化的过程。
4,针对性指导法。
  这一点是名师培训时得到的启发。每一个学生个性不同,悟性各异,理想有别。在学习上就表现为成绩相差很大,我们如果采取上大课的形式,一刀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为此,我们在上课既要照顾到面,又要想得到点。针对那些有问题的“点”,课内要有的放矢地指出其问题所在,课后要加强辅导。

最高与最低
  我们的教学计划有时无法圆满完成。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基础差,厌学之外,我们的教学计划缺乏两步走,或许也是个问题。
  对那些要求上进,求知欲较强的学生而言,中专的读书形同儿戏,学不到什么东西,就而对那些厌学的学生而言,中专的课程又显得既难又枯燥。为了兼顾好与差同学之间的实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我们的教学计划似乎还可以再细化些,参照目标教育,我们是否也可以制定一个目标教学计划,从最高到最低两个层面来要求学生,可能比单一目标要求效果更好。
  在制定商务日语教学计划时我曾经向有关老师提出过最高目标为日语二级,最低为三级的设想。如今我们可以再细化一下,则单词最高为4000~5000个(中级水平),最低位2000~3000个(初级水平)。句型最高为600~700个,最低为200个左右。口语表达方面最高的要能同日本人就学习和生活层面进行交流、咨询;最低的至少能做5~10分钟交流。笔译方面最高的能借助词典翻译出商务日语工作时所需的文件、资料,最低的应能借助词典,胜任类似通知、报关之类文件的翻译。自学能力方面最高的能运用老师所提供的方式、方法,进行自主进修、活学活用;最低的能模仿老师的方法,对付学习上遇到的一般问题。工作方面最高的应能完成类似秘书性质的工作,最低的亦能完成日本人书面交代的任务。

  事在人为,生存之道在于理念,在于创新。在我校为创全国重点中职校的关键时刻,精品理念下的外语教学如何提高、如何超越,则显得格外重要了。抛砖引玉真正提高我校的外语教学,特别是日语教学水平,使我校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金田一春彦《日语概说》
陈访泽《日语句法研究》
胡裕树《现代汉语》
《中日标准日本语》
周平主编《新编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