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激活课堂
发布时间:2011-03-20 来源:
摘要: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需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并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探索方法;培养兴趣
学生“厌学”现象,当今已不是一地乃至一国的问题,而是教育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理想、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种现象更加严重。这些学生没有崇高的目标理想的催发,学习就成了一件很普通的“日常”生活。那么作为教师,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这个“日常”的学习生活,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形式与气氛来呢?能否让学生在这“日常”的学习生活里窥察生活的底蕴,领悟人生的真谛,寻觅理想的路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请先看两个迥然相异的教学场景:
场景一: 教室里教师神采飞扬,讲得恰到好处,时而滔滔不绝阐述,时而三言两语点拨,时而静默让学生沉思。学生呢,则与之对应,时而静静听讲,时而热烈讨论发言,间或会心的微笑荡漾整个课堂之中。
场景二: 教室里教师滔滔不绝,可学生呢,虽则鸦雀无声,对教师的讲话提问无动于衷,漠然视之。教师渐渐便也没有了兴趣,或发怒或草草收场。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追求的是前一个场景,那是一种轻松活跃和谐的教学气氛,它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思维活跃,更容易接受知识,并更容易迸出智慧的火花。而后一种教学气氛,或呆板、死气沉沉或教师放任不管,活跃到喧闹。这样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怎么会好呢?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上面两个场景的对比,我们更加相信,激发和养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课题。语文教学,同样要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热爱和崇高情感。兴趣是起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怎样把课堂教学气氛调控在最佳状态呢?
一、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倾心教育事业。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好的话:“一个语文教师当自己对课文中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感情就会发生‘井喷’势不可遏,课堂上就会闪烁火花,产生能量,使学生思想感情发生共鸣。”①说得多好啊,试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没有满腔热情的教师怎么能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怎么能创设和谐活跃思考的教学气氛呢?
我们说写诗“功夫在诗外”,创设良好的教学课堂气氛,同样应从课外入手。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应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会反映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课,并积极思考,力争考出好成绩。反之,若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置学生于对立地位,动辄训斥,讽刺挖苦,容易出现彼此不满,相互排斥;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对立,相互嫉妒,或漠不关心,相互拆台,容易使思维受到挫折。处于此种内耗不断的情况下,课堂气氛必然失控或呆板紧张或喧闹混乱,都不利于实施良好的教学过程。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友爱的班级集体,将有助于更好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所以教师不仅应成为学生的“良师”,也应做学生的“益友”。
二、在创设最佳课堂教学气氛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魅力。
在学生回答怎样的教师最受欢迎时,其中绝大多数学生提到了“幽默、风趣”一条。教师幽默的谈吐是活跃气氛的润滑剂。同时教师应有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态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听课,活跃气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的唤起,首先需要美的启迪,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以美的形象。”②这一形象包括教师平时的行为美、心灵美,仪态美;课堂教学的教态美、语言美等等。行为美、心灵美。会使学生乐于向老师学习,仪表美会给学生美好第一印象;教态、语言等方面的美感,会使学生情绪高亢,学习起来喜不自禁,渐渐地产生语文学习的激情。很难想象,一个紧锁双眉,动辄发怒的教师,学生上课时胆战心惊,忐忑不安的,岂能有和谐求学的课堂教学气氛?当然这里指的幽默风趣不是插科打诨,更不是嘲讽学生,那样,会适得其反。
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难免受新生刚入校时松懈思想的影响,不能引起学生重视。这首先需要班主任及语文教师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人生没有中转站,而是一架不停攀登的云梯。时不待我,放任自己就等于落伍。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添一些与语文有关的小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①讲成语故事。每天可次第安排一位同学,讲自己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大家可在有关书籍、工具书、网上等上面查找。学生在讲故事中要求重点突出,语言简洁,故事完整。这类活动既增加了学生查阅书籍的能力,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学生了解了许多古代文化常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②话题演讲。学生进入中专以后,对事情评议有了一定的能力,我们可以预先拟一个话题,让学生做评议性的演讲,并有一定的时限。为了提高兴趣的效果,可以把演讲和评议相结合;同时逐步从预先拟好的话题过渡到现场抽题,以增加难度。每次学生以一两位同学为宜,最大可能的调动全员参与。
③唐诗鉴赏。每次上新课之前安排一位同学向大家推荐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唐诗。虽然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五分钟,却需要学生在课外做好大量而充分的准备,从而培养学生一种自学的能力。而且中国文学博大精深,语文课本的编排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这个活动正好能弥补语文课本的不足让学生学得更丰富的知识。
四、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是当前中等学校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上所谈到的几种激趣小活动只是正式上课前或缓解紧张严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不能当成“正餐”,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不仅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情况,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更新颖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1、空白法
空白法实际上是一种模糊艺术,就是在不影响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教学重点的前提下,以模糊、不确定的表达来激发、诱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③如《项链》一文的结尾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它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和不尽的魅力。这时,教师最好不要害怕学生看不懂而继续做明确的表达和笼统的概括,应该让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人生体验去揣摩主人公玛蒂尔德当时心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进一步感受作品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2、仿写法
通过对文本的仿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充分挖掘出文本中的美感因素。如一些课文内容简单,文体独特,教师就无需在课堂上作大量讲解,在适当的引导之后应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自己理解,自我创造,最后再对仿写的作品作个总结和点评。这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掌握文本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而且还能及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作有效的补充。
3、故事法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能够加强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为故事总是以它精彩曲折的情节、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吸引着孩子们。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有关作家的小故事,如果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对作家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从而使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4、各种艺术样式介入法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内容以艺术样式展示出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艺术样式,这些为群众喜闻乐道的艺术样式,同样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将种种民族的艺术融进去,就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浓厚的艺术氛围,这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觉醒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作用。
总之,学生的成长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五学”精神,即愿学、好学、乐学、勤学、会学,使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适应新社会的人才。
注释:
①《于漪文集》第五卷:于漪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②《课堂教学创新论》:蔡伟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8页。
③《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参考文献:
①《课堂教学创新论》:蔡伟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语文教育学导论》:王尚文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