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芬兰的个性化教育
发布时间:2011-03-27  来源:
摘要:
  在对国外教育资料进行搜集的过程中,芬兰的“不分年级授课制”引起了我的兴趣。芬兰这项卓有成效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我国教育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芬兰的教育则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本文对芬兰的不分年级制的大致情况和实施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联系我国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 不分年级制   个性化教育  学分  个体差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新的阶段。对芬兰成功的富有特色的中小学教育进行研究,对顺利推进和不断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我国的改革同样也对我们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冲击。在我们经济管理学校紧跟教育步伐,进行“走班制”的革新形式之下,把我的研究拿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希望也能为我们学校的教育革新略尽一点绵力。
一.不分年级制简介
  芬兰高中实行的“不分年级制”的教育模式无疑是在芬兰的中小学教育中最具有个性化的。所谓“不分年级制”(No-graded System,School Without Year-grades,School Without Division Into Forms),在我国教育界还有另外的译法,如“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无级无班高中”、“无年级学习制”和“无班级授课制”等。但是译作“无班级”,笔者以为不妥,因为芬兰高中所实行的是一种打破年级之间的学习界限的一种制度,学生仍是以班级为单位学习,只是每个人都没有固定的班级而已。
  “不分年级制”,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灌输型教学体制,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爱好选择课程,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这种突出个性化教学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从1987年起,芬兰高中开始进行不分年级教学的试点,1989-1990学年度,有11所普通教育高中和6所体育专科学校参加试点工作。在试点学校里,学生不分年级班次和年龄大小,都可以上同一堂课。
  由于看到不分年级制显著的教学效果,1999年1月1日,芬兰颁布的《芬兰高中教育法案》明确规定,所有的芬兰高中都要采纳“不分年级制”的教学模式。从此以后,以“不分年级制”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芬兰高中教育改革实践正式在芬兰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二.不分年级制的实施
  芬兰高中将过去固定的3年制高中学制改为较有伸缩性的2-4年学制,不同的学生可以据自身智力、学习基础、学习计划进展和学习兴趣等情况,在完成学校规定学习的基础上,由自己决定用两年、三年或四年完成高中教育。例如,赫尔辛基市罗苏高中每年都有1~2名学生2年完成高中学业,也有几名学生需要4年才能毕业。
  芬兰自1982年开始按学程(course)组织教学。一门科目(subject)按内容的数量和难度分为数量不同的若干学程。一个课程平均为38节课,每节课45分钟。每一个学年并不再严格地划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而是分为5-6个学段(period),每个学段包括6—7个星期,各学段的最后一周为考试周。每个学段针对每个课程有一个独立的课程表。每个学段集中开设5~6门学程,学生在一个学段最多可以选择8个学程。这意味着一门学程每周有6~8节课,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该学段选定的课程。学段制使课程设置相对集中,较好地解决了一些课程授课的时间太长易于遗忘的问题,教师也便于集中精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把课程学得更透彻一些。
  在不分年级的高中,学生不留级也不升级。课程或各科目的课时也不受年级的限制。新学年开始时,学校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课程设置手册,里面有本学年开设课程明细表,其中有对课程的总体介绍、课程设置、各科详情、任课教师、选修必备前提条件等,同时将手册全部内容公布在校园网上,以便学生随时查询。选修同一门课程的学生可以是刚进校的新生,也可以是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经过特殊申请,学生还可以不来上课,通过自学、定期完成课程作业并参加考试来获得学分。原则上,学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取决于个人的需要、目标、能力以及做出的选择。一旦学生个人的选择得到尊重,这也就意味着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为之付出努力。
  教学组织形式也随之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自开始实行不分年级制以来,学校就废除了统一的教学进度,由学校和学生共同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度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不同的学段课程和适合自己的任课教师。实行改革的高中学校不再为学生分班级或分配固定教室,不同学年入校的学生因选择同一门课程而同坐一个教室。原来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和成员相对固定的情形不复存在了,因为同时选修同一科目、同一课程的学生及其人数都是随机的、不确定的。
  向不分年级制的中学过渡需要全体教师改变他们传统的技能、观念和态度。教师的工作方式要有所改变,并且也需要增加教师之间的合作。校长在学校工作的融合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具有合作性和灵活性,并特别注意课程的分别和计划。教师的工作关系到学生独立学习,课外作业,摘要和方案的指导,以及有关的长期学科学习等方面的指导。
三.不分年级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启示之一:每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为学校关注的核心目标
  芬兰的学校都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在以后的社会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其教育的主要目标。由于我国以前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个性关注不够,教育统得过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负担过重,很多学生产生厌学的倾向。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前的教育观念,并能够建立可操作性的目标。使我们教育的目的能够切实从学生个性发展着想。芬兰的中小学教育体现了教育要满足学生个体不同个性倾向、爱好和发展要求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最大程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与学习原则。
  因此,我国的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培养学生,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必然要求。在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的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我们的教育也要提供给学生以后在社会和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目标的指引下实施的。

  启示之二:通过异质性编班增强班级的多样性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芬兰高中实施不分年级制成功实践,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不分年级制将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鉴于芬兰的教育经验,在我国的教育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施不分年级制的学校得到更加灵活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及其提供的宽泛的学科范围给学校提供了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的机会。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操作模式。不分年级制要求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计划。每个学生的时间表都是不同的,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的。这个时间表是在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导的广泛选择的基础上制定的,这样,学校就可以技能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最大可能的发展,也能照顾到那些因为倾向、爱好或生活条件等原因需要放慢速的学生。
  在不分年级的学校,学生还可以重新考虑和独立地决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在不同规模和结构及不同教师的小组里灵活移动。这些都为学生发展自我认识以及掌握以后工作,学习和一生中所需的重要生活管理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取决于学生的需要,目标,态度和他们所做出的选择。由于学生的个人选择得到考虑,其决定也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不断增长。同时,这也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负责,并考虑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学生顾问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使学生缩小走弯路的机会。
  芬兰的不分年级制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优点,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启示之三:建立并完善学分制与选修课程制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芬兰的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必修课程主要是在于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则主要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芬兰的中小学在保证基本的必修课程之外,还提供上百门选修课程。而根据目前的状况,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必修课程占据主导地位,选修课则是“微乎其微”。结构非常单一。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很好地发展。因此,我们在注重学生共性发展同时,也要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应出现教育的整齐划一,“批量生产”等极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应加大优化课程结构的工作力度,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的范围应该以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为依据,注重全面性,同时还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增加必要的新内容。广泛开设选修课已经成为我国新的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一个方面。开设选修课要注重其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及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实际性和应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兴趣、个性特征,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实现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互补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