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中职学生入校时缺乏信心、对未来迷茫的现状,本课题以行动研究的策略,在对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幸福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出版了第二册教材,初步形成了具有中职特色的幸福课程校本课程资源库,建立了幸福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幸福课程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走出自卑,找到自己的梦想和希望,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就在身边。并促使学生发生积极改变,用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业务专长得到明显提高,成为学校幸福德育的亮点。
关键词 中职校 幸福课程 校本课程 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改需求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标志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课改方案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最终达到“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2.学生实际心理状态的迫切需求
针对中职学生入校时缺乏信心、对未来迷茫的现状,我们一直在探索有效的解决方式。这时,积极心理学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中职生长期生活在负面评价中,缺少的恰恰是积极体验。于是我们有了开发幸福课程校本课程这个创意,并希望它可以成为原动力和助推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不断激发学生的愿望,持续获得积极体验。
二、研究的意义
1.关注中职学生的幸福感是切实落实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
伦理学家里克指出,人“任何时候都要为幸福做好准备”。可见,幸福是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源自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程和中职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不断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传递给学生积极的理念,不仅仅关注学生眼前的心理困惑,更着眼于中职生的未来与一生的健康成长。
2.探索德育教育新方式
国家德育课程(心理健康课)因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以必然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必然地舍弃具体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从而不得不与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校本课程正好可以弥补这个距离,使之贴近学生。幸福课程为我校首创,是幸福德育的核心,也是我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新探索。
三、研究目标、方法、内容
1. 研究目标
探索建立适合中职生的幸福课程教材体系和内容,并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调整完善,积累实践经验;探索适合中职生幸福课程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适应中职生幸福课程的教学模式。
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3.研究内容
编制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扎实推进教学实践,探索适合幸福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幸福课程教学资源库(含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及其他辅助资料),通过教学实践、研讨、培训,培养幸福课程师资队伍。
4.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理论、过程模式理论、实践模式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
四、研究过程
幸福课题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工作始于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结束,历时一年,整个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展开。
1.课题研究的项目启动阶段(2011年9月)
主要是成立研究组织,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编排课表,保证课题研究必须的教学时间。
2.课题研究阶段(2011.9—2012.6)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我们在明确幸福课程性质和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了教学大纲编制、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建立教学资源库等工作。
(1)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作为校本课程,必须努力做到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我们以前期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校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中进行书面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访谈。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感到幸福的来源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调查结果为后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2)编制幸福课程教学大纲。首先,明确幸福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校本德育课程。其任务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三贴近”原则,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学会感受幸福、享受快乐,在逆境和困难中看到希望,勇于面对挫折,学会感悟生活,实现在中职校的“美丽转身”。其次,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了教学内容。一年级重点是如何适应新环境、感受身边的幸福,树立自信。二年级重点是如何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三年级重点是关注升学就业分流前的选择。再次,对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价与考核提出基本要求。
(3)编写幸福课程系列教材。在编写教材时,我们特别注意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教材目录。选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内容表达符合学生心理。统一教材编写体例,内容编写中力求自创。
(4)开展幸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此,我们特别注意课程的实施研究。第一,准确理解教材。第二,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第三,做好教学设计尤其是教法研究。
上过《幸福在哪里》之后,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关注身边的幸福,但仍有部分同学把幸福的理解停留在金钱和吃喝玩乐上,因此我希望通过《感恩之心常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自己的安乐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打动学生,上到学生的心坎里,我的授课思路是从唤发学生感恩之心开始,到引导学生表达感恩之情,最后践行感恩之举,层层深入。课堂中采用了多个视频,学生活动贯穿始终,通过小品表演、描绘感恩爱心以及宣读感恩宣言等环节,让学生眼、耳、身、脑并用,并最终达到用心融入课堂的境界。学生上完这节课后说,上幸福课的感觉真的很美好,做一个时常感恩的人也是幸福的。 ——教师石婕健
在教学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基本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 充分思考→ 积极参与 → 交流分享→ 感悟提升。正因为课程内容贴近学生心理、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幸福课成为很受学生欢迎的课。
第四,在课堂上要细致观察学生表现,重视课堂生成。第五,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一是课堂上的即时反馈;二是课后感悟;三是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四是请学生自己找材料在班级宣讲;五是了解学生课后改变情况。
3.项目结题阶段(2012.6—2012.9)
主要是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预期各项任务,形成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了中职幸福课程课程体系
(1)编写了《幸福课程课程教学大纲》
(2)出版了幸福课程第二册《星移斗转》,使幸福课程系列教材日益丰满
(3)初步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幸福课程校本课程资源库
(4)建立了幸福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在一个阶段的课程结束后听取了学生的反馈,因为学生满意度“对评判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果是令人欣喜的。
(1)幸福课程帮助学生走出自卑。中职生由于长期处在“以成绩论英雄”的一元评价模式中,普遍内心脆弱、缺乏自信。幸福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全面看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更要找出自己的优点,哪怕它很微小。
我是一个自卑的学生,一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做不好,因为怕同学笑话我,班级里的活动我都不敢参与。是幸福课让我有了勇气,有节课上老师教我们如何克服自卑、克服困难,树立信心。老师用了很多例子来告诉我们自卑人人都有,只要自己勇于面对,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刘翔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残疾人对生活保持着乐观,因为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我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能慢慢走出困难。 ——郑嘉曦
(2)幸福课程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梦想。青春是充满朝气和梦想的年龄,可是当问到中职生梦想是什么时,很多人都茫然,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幸福课上,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寻找自己的梦想。“年轻时不做梦,什么时候做?”
有一节幸福课上老师让我们谈谈自己的梦想,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上去了,轮到我时,我却脑袋一片空白,站在话筒面前,不知道该怎么说。老师以为我是太紧张了,就让我回座位,走下讲台的过程中,我的脚步很沉重,心中不断的问自己:我究竟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答案很明显是没有。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别人都有理想,自己却没有?为什么......当我的脑袋快要爆炸的时候,老师的一番话将我惊醒,“同学们,其实每个人都有理想,它不复杂,纯粹到只是你想要的,你喜欢的,不去考虑别的,只是你的理想。”是啊,理想本来就是那样简单的东西,圈入太多别的想法只会使它变味,失去了原有的模样。但同时,理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确定了理想,就要坚定的走下去。不要怕困难,因为只有打败了它们,才能实现理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吉他老师。为了这个理想,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获得一点小成功时,也不骄傲,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吴秋琦
(3)幸福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就在身边。在访谈中发现,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对身边幸福的发现和体会,尽管生活富足,但是他们并不觉得很快乐。
影响最深的一节课就是看到‘井底之蛙’翻越了很多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所在,可最后又回到了井底,原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宋周俊
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比别人不幸福,可是上了‘幸福在哪里’那节课后,我找到了我自己的幸福,跟不幸福的人比起来,我真是比他们好很多了。所以人要学会满足,因为我已经很幸福了,有那么多人关心和爱护。 ——李嘉慧
(4)幸福课程传递的积极理念不仅引发学生思考,也使学生发生改变。在个别访谈时,一些同学说出了他们的想法。
当知道自己进了中专时我的心犹如被针扎似的,十分难受,看着父母即责怪又伤心的眼神,我心中充满着无尽的自责。我觉得前途一片黑暗,毫无光明可言,我感到自己这辈子都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我很庆幸学校有幸福课,第一节课上,在老师的讲解中我突然发现我不是一个废人,我有用处,将来的前途是光明的,心中的不安和恐惧也慢慢随风而去了,我的心顿时开朗起来。既然进来了,我就要好好学习,争取往上读。谢谢幸福课给了我希望,让我不再害怕,不再迷茫,使我有勇气向前大步迈进。 ——王文浩
那节幸福课老师让我们上去讲一下自己的理想。一开始我十分扭捏,觉得不好意思开口,但看到同学们一个一个上去,我也心动了。当我站在讲台上说出第一个字段时候突然释怀了。接下去从嘴中跳跃出来的音节变得理所应当,走下台的步伐变得很轻松,因为我觉得自己做到了,我赢了。我终于跨出心里的阻碍,战胜了自己。 ——黄文奕
有的同学把自己的感悟变成了实际行动。
有一节课老师让我们选出5样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然后删去4个,我很轻松地删去财富,权利和自由,可是对亲情和友情就比较难做决定,这时我发现友情是我必不可少的东西,亲情是我的精神支柱。这堂课后我开始慢慢关心自己的家人,也发现了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也因为这堂课我开始珍惜现在和同学之间的友情,就像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说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因为到了明天我们就可能会失去所拥有的。” ——卫雨菲
刚入校时我认为考进一个最差的高中都要比一个普通中专好,所以我感到十分绝望。幸福课程上,老师讲到的“青春不能没有梦想”和“天生我材必有用”打动了我,课后我找到老师,我和老师说因为我喜欢物理,想成为物理学家,但老师说我的梦想不符合实际,让我根据学校所学专业去考虑自己的梦想,在老师的点拨下,我觉得可以从正在学的摄影、摄像入手,将来成为一名摄影师。那以后,我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外景拍摄、现场抓拍,终于,我的构图设计、用光技巧大大提高,在第一次获得学校摄影比赛二等奖之后,我非常振奋,更加努力充满激情创作摄影作品,再接下来的两次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所举办的摄影比赛中和一次全国摄影比赛都获得了奖项,学校的直播和重要活动也请我去做摄影师,还被评为区三好学生。我觉得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真的很高兴。 —— 陈贝盛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发展
幸福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学校特别是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研究实践中实现了与校本课程共成长。
(1)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从“教书匠”成为“研究者”。幸福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的过程。参与的教师科研能力大大增强。沈汉达教授主编学校《美丽转身文库》第二辑(共八册),张伟罡校长助理副主编学校《美丽转身文库》中的《教师风采篇》。袁晖江老师主持立项了市级项目课题《上海市中职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多篇论文获奖。徐佳娴老师参与了学校《育人理念体系研究》课题研究、学校精品课程《银行客户服务技巧》研究,参编了学校《美丽转身文库》中的《职业指导篇》。
(2)教师的业务专长得到明显提高。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再学习,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普遍得到了较大的充实和提高。在教学计划制订、教学预案的设计上,教师能针对自己的教学长处和本班学生的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在2013年学校教学法大赛中,课题组徐佳娴老师、石婕健老师均获得二等奖。袁晖江老师被聘为上海教育评估院中职高级职称评审德育学科组专家。
(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幸福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美丽转身”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我校幸福德育的主要载体和亮点,幸福课程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渗透生活全方位,让广大学生切身感到了人生的幸福,也使我校的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对学校“美丽转身”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职业教育系统和社会上产生了普遍的、积极地影响,得到了教育专家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六、幸福课程开发的启示与思考
回顾幸福课程开发所经历的全部实践,我们认为,学校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须立足学生发展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有效的课堂实施为基础,校本课程开发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教师培训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全过程,教材的编写有待完善,课程评价研究不够深入,小组互助学习是今后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