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出口成章 妙语连珠——语文课堂语言探究
发布时间:2022-06-13  来源:

摘要:当今中专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因此,提高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中专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程的显著特点和教学目标,从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入手,将一堂课的语言分为导语、讲授、提问、结语四个环节加以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探究提高语文课堂语言的方法。           

 

关键词:中专语文  课堂语言  语言修养

 

我国古代教育典籍《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我们从这句话中得知,教师的语言是善教的前提,更是使人继志的重要手段。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语言的运用,他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一名好教师必需拥有较高的语言功底,一堂好课必然由优美、精炼的语言构建而成。

语文的世界万紫千红,春光无限,激荡的感情,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哲理,往往使人为之倾倒,然而这一切都需要语文教师用准确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传入学生的耳朵,渗入学生的心田。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下面我把一堂课的语言分为几个环节,分项加以探究:

一、 引人入胜的导语

导语,是指一堂课开始所讲的语言,即所谓的“开场白”。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上课。上课伊始,学生虽经过了十分钟的课间休息,但是他们的思维有的还停留在上节课中,有的还沉浸于课间的嬉戏打闹。这时富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的导语能瞬时将他们拉回课堂,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上好这堂课打下基础。

上海市有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正是通过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讲述,引领学生们敲开文学艺术的大门,将他们带入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情境之中。于老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往往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恰当的引用,整齐流畅的排比,用散文化的诗一般的语言激发学生们的热情,从形式上和语言上给予美的享受。

学以制用,平时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渐渐摒弃平铺直叙,过于口语化的语言,尽量使用耐人寻味的语言,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以往我们都会直截了当地进入课题,然而我在上《鼎胡山听泉》一课时设计了如下开场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提到旅游,我们祖国大地上的许多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令人神往,如风景如画的西湖美景、古色古香的苏州园林、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巍峨峻峭的华山等等,然而在旅游天地中,许多人对鼎湖山鲜有耳闻,那么鼎湖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探究的魅力”首先从学生喜欢的旅游话题说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接着用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美,最后留下疑问,设置悬念,引出主题,结果学生们都一个个露出渴求知识的眼神,希望快速插上翅膀飞入课文中。

 

二、 生动幽默的讲授

讲授,是指教师系统地分析课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语言形式。它能在短时间内最有效地传递信息,是课堂语言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今语文教师都毕业于全国各地的大学,接受过正规的普通话培训,讲授时不会再出现“南腔北调”,语言的规范化已不成问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师讲授的语言贫乏、空洞、枯燥、重复,学生们无法集中精力听讲,昏昏欲睡。因此,教师想要“粘”住学生的心,首先讲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说话时多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语言,化抽象为生动。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优美的课堂语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课外下功夫。因此,语文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多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多汲取语言精华,将积累的生动语言运用到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来。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形象,还要幽默。古代杰出的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将学习当做乐趣,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努力的方向。特别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中专学生来说,幽默、趣味性的语言尤为重要,它如一支强心剂能激活沉闷而严肃的课堂。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广征博引,适时地讲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幽默,笑话,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最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语言,不仅为学生增添乐趣,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三、 准确适度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钻研并加以深刻理解的教学语言形式。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已经基本消灭了满堂灌输课本知识的教学形式,因而更加突显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它是教师与学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导向。教师提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善教”者,必定“善问”也。优质的提问必定做到以下两点:

1、准确明晰

语文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优质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每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都要先理解问题的意思,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精炼、流畅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现实的课堂仍然状况百出。要么教师词不达意,无法准确地表达,以致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不能理解问题的意思;要么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空洞,没有目的性,使得学生们就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入手。比如我发现中专语文课本第一册《简笔与繁笔》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这道题目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就我们这些语文基础较差的中专学生来说,可操作性却不大。于是,我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将问题改为:“本文的第一段中作者按怎样的步骤将中心论点提出来的?在本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证明中心论点?”学生们听到提问后一下子豁然开朗,对答如流。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平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能只是简单的照抄照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的问题,而应多动脑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明晰地提出适宜的问题。

2、难易适度

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当今中专学生的通病。这给中专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如果提问太难,高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超越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就束手无策,无从回答,教师的知识点就难以落实;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就无法激发学生动脑。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学生易理解的问题,然后按照难度从易到难进行提问。实践证明,学生们通过层层剖析,步步深入挖掘,最终都能很好地掌握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 激情四射的结语

结语,就是一堂课结尾时所讲的话语。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状态存在波动性。当一节课即将接近尾声时,学生们最容易出现思想无法集中的现象。如果此时,教师及时予以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总结,就能又牢牢攫住了学生涣散的心,有效地重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总结本次课知识点的同时,教师又能巧妙地从所学的知识点中引发出新的学习问题,真正做到学好一堂课既是解决旧问题的终结,又是研究新问题的开始。如此不停循环,学生学无止境,所拥有的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丰富,日益壮大。

比如,我在讲完《蒹葭》一课后设计了这样的结语:“《蒹葭》一诗,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是人们心灵栖息的艺苑。它以多元的主题,难以捕捉的思绪,亦真亦幻,亦诗亦梦的韵律,引你回味,引你深思,引你遐想。《诗经》中这样的诗篇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外找来读读。这样的结语用激情四射的语调诵读出来怎么会不感染学生呢?它不仅对本课的内容作了总结,对知识点进行了概括,而且将一首诗的学习引申出对整个作品集的学习,在快乐学习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提高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在课余抱着刻苦专研和虚心学习的精神,一点一滴地积累,以此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使语文课堂开出艺术之花,让学生绽出开心的笑容!

 

参考文献:

1、《教师口语艺术》  傅惠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2、《教师语言艺术》  郭启明  语文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