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苦练内功 登高望远 ——语文教学主题阅读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06-13  来源:

摘要:信息化教学时代,语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系列阅读,从语文教学大师的专业论著中汲取灵感:语文教师必须苦练内功,才能登高望远。

关键词: 信息化    语文教学   坚守与创新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的勇气和韧劲“来自热爱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颗火热的心”。自走进中职语文讲堂,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自己胸膛中的这颗“火热的心”。可在实际教学中,这颗“火热的心”却频频遭遇现实的干扰和阻挠。是坚守还是创新?坚守什么?创新什么?怀着求医问药的心情,我仔细阅读了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和顾德希主编的《信息化教学前沿探索与实践》,不禁恍然: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师必须苦练内功,才能登高望远!

一、苦练内功为先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人们都说中国语文博大精深,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恨不能求博,求深,怎么还有人如此“执拗”地说:“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偶翻一页,一行文字映入我眼帘:

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

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

这是一位有诗意的语文老师!

我顺着下面的“课堂在线”阅读了肖老师在教授《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时和学生们的课堂对话,不禁拍手叫好。亲切的师生问答,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收放自如的课堂把控,严谨清晰的文本解析,精准深入的文字欣赏,无处不显现出一位一线老教师的深厚内功。叶圣陶说,文艺创作者想要做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想”,而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做的是“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作为学生,阅读时我们是文艺欣赏者,写作时我们是文艺创作者。然而“文字”和“所见所感”之间看似一步之遥的距离,如果没有桥梁沟通,就有可能成为“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欣赏时,无法见作者之所见,感作者之所感;写作时,也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语文老师的教学之要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做好这桥梁或者帮助学生自架桥梁。我们且看肖培东老师是如何做的:

(一)以读为纲

语文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人文美是通过“读”来体现的。在肖老师的课堂,我们随时可感受到里面的书声琅琅,“读”不再是语文课上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贯穿整个语文课的骨架,课堂从“读”开始,到“读”结束。一首《菩萨蛮》,肖老师用了轻声读、默读、大声读、自由读、个读、范读、齐读等各种读法总共39次,并且这种读不是简单地叠加重复,而是随着文本欣赏的深入和情感的升级而不断变化。一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要读出江南的“好”,要读出江水的碧绿,读出“眠”时的轻柔,读出月的朦胧,读出美人的温柔,读出生活的闲适安逸,读出淡淡的愁绪,读出实则无眠,读出借酒消愁,读出对妻子的思念,读出家乡的昏暗战乱,读出词中最深的情感——“江南老”和“须断肠”。从“江南好”到“江南老”,再到那“断肠”之痛,教师在引导学生一遍遍读的时候,不断与学生讨论,不断引领学生发现,适时加入诗词的创作背景,了无痕迹地让学生最终有恍然大悟之感,诗词的主旨和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让人分不清是“读”推动着情感,还是情感升华了“读”。整堂课天然去雕饰,一气呵成。

诗词的教学是这样,其他课文的教授也是这样。最令人难忘的是肖老师在《山羊兹特拉》这堂课上,仅就山羊的叫声“咩”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一遍遍细敲细琢,读出了温暖安慰,读出了急促,读出了欢乐幸福,读出了人与羊之间的无限深情,并结合《斑羚飞渡》中镰刀头羊那悲壮的“咩——咩——”声的对比分析,读出了本文的爱与希望。课堂结尾,全场掌声。我也心情激动,久久难以平息。

钱梦龙说:“‘读’是语文教学基础的基础,核心之核心,读之功能,可谓大矣!”可是看看现在的一些语文老师,包括我,除了开篇读文章,课堂中很少听到琅琅书声;即使“读”,也不知该读哪里,如何引导,如何让学生读出深意;更有的老师连自己都不具备朗读功底和素养,频频让学生听他人录制好的课文录音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以小见大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把打开它的钥匙。每一堂语文课也都有开始它的切入点。

肖老师的课堂切入点很小,但自然中富有深意。《孔乙己》:“谢谢你们记住了我的生日。快乐之余,我想问问你们:你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于是“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为主题的“内容感知”部分自然开始,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到孔乙己的可怜、迂腐、骄傲、守信、落寞......,学生的感想结合文本,证据确凿,精彩纷呈。孩子们如此沉浸,老师如此享受,多么美好的语文课!

肖老师的课堂切入很普通,但能精准地抓住要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开始就抓住“演说”二字,问学生“哪一句话点明了蔡元培先生此次演讲的主旨和内容。”,从而让学生迅速抓住中心句“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围绕“告”字,带领学生边分析边读,让学生深刻理解这篇演讲稿的特点:思路清晰,中心明确;直面沉疴,有针对性;古朴典雅,浅显易懂;正反对比,有逻辑性。从课堂众多的诸如“如果在演讲现场该如何体现这句话?”之类的提问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肖老师对演讲词文体特征的关注。确实,这篇文章如果让其他语文老师来上,会很容易上成德育课或者北大的历史课。但它是一篇演讲稿,语文课就该是一堂“演讲”的语文课!

语文课既深刻又厚重,但肖老师只需“轻轻一提”。第一次读《在沙漠中心》,让我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通篇的心理描写,难度太大,怎么教?且看肖老师,“......,文章中‘我’在沙漠中心前前后后共说了三次话,你能找出来吗?”,然后整堂课的结构是这样的:品读第一句话,读出沙漠里的绝望;品读第二句话,“挤出”沙漠里的心;品读第三句话,感受沙漠里的坚强。通篇的心理活动,肖老师只抓住课文里仅有的三句话就将整个课堂“提”了起来。

回想我们的语文课,很多老师可能并未读透文本就直接上课,堂堂课遵循PPT上的固定模式,勉强完成,既谈不上“技术”,更谈不上“艺术”。

 

(三)聊天式教学

肖培东老师说:“和学生们谈谈话吧!不要隔着很远去教学。”我们通常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呢?我想不仅仅是简单地多提问,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分组讨论,更重要的是重视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见识和智慧。肖老师的近乎聊天式的教学形式,不露痕迹,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开始学习,不断迸发灵光。这一点在他的一堂作文课上表现尤为明显。“同学们好,去年我来给大家上过课,记得吗?”“......,去年来的时候呢,......除了看到一片雾霾,你们知道我还看到了什么?”,于是引出了校园里冬日的一抹绿色,课堂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老师让学生们围绕那抹“绿色”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最精彩的是后面“拔高”的环节,让学生根据图片展开联想,并根据老师的示范“适当将语言文学化”,从很多常见的自然图片里感悟并表达“有一种人生不是运气”;最后感悟“鸟窝”,并将它和四个高考作文题目相结合,让学生思考并写作。课堂中,诸如“你们学校里有鸟窝,有没有发现?”,“喜欢这篇文章吗?”,“告诉我,你喜欢文章里的哪些句子?”,“说这句话时,你有没有一丝感动?”之类聊天式的教学语言随处可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连在场的老师也惊叹:“学生的变化太大了!”,能够写出“鲜活而又充实”的语段。要知道,肖老师是在给外校学生上课,因此根本无法让学生提前准备,也没有任何做秀的成分。

这种聊天式的教学,课堂节奏轻松又紧凑,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学有所得。但如果一般教师采用这种形式,会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收不住。聊天聊得太过活跃,天南海北,学生想象的翅膀飞得太远。老师也被学生的思维带走,忘记自己的任务。或者,学生的发言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教师不知道如何才能将对话引回主题,失去教学良机。又或者,教师意识到课堂节奏失去掌控,便展现自己的“师严”,强行将学生的思路拉回正题。课堂虽然可以继续进行,但已失去了那份“浑然天成”,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第二,没深度。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没有对教学步骤的精心设计,没有对教学目的的仔细考量,只在上课时泛泛地聊天,这样固然轻松,但课堂就成了没有“魂”的纯粹聊天,学生欢乐了,可收获却少了。

但肖老师的课堂形式轻松,语气亲切,既能拔得高,又能收得住。聊天式的写作课,让学生忘记要写作,又让他们觉得有什么东西梗着,不写不行。这等教学功底,我们年轻教师当好好修炼!

 

(四)我的困惑

肖老师的语文教学,让我印象深刻,激动非常。他的以读为纲,以小见大和聊天式教学尤其令我有跃跃欲试之感。但激动之余,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我还是有一些困惑。

第一,自主学习问题。肖老师的课堂从导入开始直至“下课”,自然流畅。可是课堂实录中缺少了布置预习和布置作业两个环节,我不知道以学生如此的参与程度,他们课下要做何种预习任务,也不知道肖老师会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让他们进一步拓展延伸。我相信肖老师定是做了妥善地安排,但是如果此书能有涉及并满足我们这方面的好奇心也许会更好。因为在这样一个诱惑太多的时代,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是一个难点。

第二,读书习惯问题。“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肖老师在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和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但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除了课堂上指定篇目的阅读指导之外,更多的可能需要长期的计划和跟踪。我不知道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做到这一点。

最后,作文修改问题。修改作文对很多语文老师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一个语文老师同时需修改几十篇作文,量大不说,修改是否有效也很难说。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集体批改的方式也不能频繁使用。到底该如何提高作文修改的“性价比”呢?

 

二、再谋登高望远

直觉告诉我以上三点困惑也许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方式解决。于是仔细阅读了顾德希主编的《信息化教学前言探索与实践——双课堂优秀案例集》,找到了可能的答案——整合“虚拟教室”和“现实课堂”。

让网络虚拟课堂介入课前和课后。北师大二附中的何杰老师在教《哦,香雪》这篇课文之前就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写五百字左右的阅读感受,和针对课文提问并讨论。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真正疑惑,方便教师围绕学生的理解难点展开课堂教学,比以往面面俱到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后,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作业,让学生分别用一百字和五百字概括小说情节,对照之下,学生明显对小说的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用虚拟课堂开展课外专题阅读。广东仲元中学语文组在2012年12月份用双课堂教学平台开展了假期“语文读写活动”,让学生围绕四个写作类别阅读经典,关注社会,记录青春,欣赏歌曲,并形成文字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看到彼此的文章。老师鼓励同学之间互评。该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是培养读书习惯的一次有效实践。

线上作文修改。上海金汇实验学校的吴竞研老师用微课向学生展示“作文评价量化表”,并在双课堂教学平台上创设由学生广泛参与的评改环境,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氛围中,多次评论多次修改,从而提高作文评改能力和文章的写作能力,改变了作文修改难的困境。

信息化教学手段胜在方便快捷,胜在突破时空界限,胜在能够激起广泛的参与,因此如果利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语文课堂的限制,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只是个人认为,我们虽处改革的大时代,修炼语文教学内功仍是年轻教师的首要任务。还是那句话:修炼内功为先,再谋登高望远!

 

 

参考文献:

1于漪. 语文的尊严【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6年7月

2】叶圣陶. 多说与少说【M】.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3】钱梦龙.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4】肖培东.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长江出版社. 2017年6月

5】顾希德. 信息化教学前言探索与实践——双课堂优秀案例集【M】.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