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科学运用心理学理论,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发布时间:2022-06-13  来源:

摘要:近年来,进入中职校学习的学生,单亲家庭和随迁子女所占比例逐年提升。这些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中职校的德育工作提升了难度,带来了挑战,对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学理论的科学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在管理工作中更好地把控全局,掌握学生动态。本文结合现实,阐释“霍桑效应”与“罗森塔尔效应”理论,及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践运用的成果,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丰富教师的教育手段,提升管理成效。

关键词霍桑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班级管理  学生成长

 

一、导言

近十年来,随着国家进一步推广高等教育,学生初中毕业之后普遍倾向选择普通高中继续求学深造,致使中职生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当下,进入中职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单亲家庭多,留守孩子多。2、心理问题多,逆反情绪多。3、严格管带少,科学训练少。4、情感交流少,社会时间少。以笔者管理的10班为例,班中随迁子女超半数,离异家庭占全班学生总数的比例近20%。简而言之,现在的中职学校已经成为单亲和留守两类家庭孩子的集中营。这种情况的出现,给中职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对中职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管理好这群所谓的“问题学生”,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动一番脑筋,更需要科学运用心理学理论,以收获更好的班级管理成效。

二、利用“霍桑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俯身聆听学生的心声

1924年11月,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进驻坐落于芝加哥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开展实验。研究组选定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实验观察对象,在七阶段的试验中,通过不断改变照明、环境、休息时间、午餐等因素,试图发现外在因素与生产率的关系,以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实验失败了,不论外在因素如何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并未有显著进步。之后,研究小组开展访谈计划,请来心理专家与全厂两万余名职工进行对话,耐心听取工人的抱怨与意见。结果收到了奇效,霍桑工厂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当下,随着网络的发达,高度的信息化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以“00后”为代表的的中职生群体,从小接触电视、手机、计算机、IPAD等电子产品,受网络大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尤甚。“00后”的学生们不再像书呆子一般,一味专注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一心只读圣贤书”;相反,他们对于网络和社交媒体传播的时代信息更感兴趣,了解和掌握得更多。因此,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是现下“00后”学生的主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们对于话语权的要求越来越高,容易对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采取说教的教育手段产生反感,甚至是逆反的情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地“因材施教”,就难免需要摒弃一些过去运用得心应手的教育手段及方法,结合学生的特征,开拓新的途径。

针对学生的现状,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学会俯身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尽量避免“命令式”及“一言堂”的管理模式。通过倾听,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业余爱好等情况,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俯身倾听,放下教师的身段,才能真正探索出学生出现各种各样违反班规校纪与行为规范行为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为由表及里、解决问题行为强有力的提供保障。在倾听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学生懂得很多知识和道理;在倾听中,我们会发现外表坚强的孩子背后有着怎样的一段辛酸故事,内心无比脆弱;在倾听中,学生有了依靠,不再感到孤寂和无助;在倾听中,建立起师生彼此互信的关系,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于“润物细无声”中教育学生,改变学生。

笔者管理的10班中有一位袁同学,在入学初,屡屡有违反行为规范的行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转身与后座同学聊天,耽误别人的学习。课中课下,顶撞老师,与同学起言语冲突,激化班级内部矛盾。在校期间,所心所欲,视班规与校纪为无物,一副“我自在我逍遥”的模样。起初,我主要采用说教与惩罚结合的管理手段,起效虽快,但效果并不是最好。这种处理方法仅仅达到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目的,时间久了之后,袁同学“旧病复发”,又开始陷入到“犯错——批评教育——改正——犯错”的循环怪圈。之后,我利用业余时间,有意识地多找袁同学进行面谈以及网络交流,通过倾听,了解她的生活,洞悉她的性格、爱好与特长,真正清楚她频频“闯祸”的原因在于家庭关爱的缺失,她感到孤立无援,感情无处释放。恰好,我的“俯身聆听”正好可以弥补她缺失的关爱,让她感受到我对她的信任与关怀,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敞开心扉,和我说心里话。在经过充分沟通之后,我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开展教育工作,帮助袁同学实现美丽转身。这学期,我任命袁同学为会计实务课的课代表以及寝室小组长。在感受到老师对她的信任之后,她不仅能够按要求完成既定工作,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完成各项任务,参与各项校内外文体活动,取得不错的成绩。与此同时,在行为规范方面,袁同学也有较大的改观,开始注意控制自身行为,上课不再随意与他人攀谈,影响班级课堂纪律,与老师相处得十分融洽。她的努力与付出,行为和态度上的改观,也给身为班主任的我提了个醒:学会适时倾听,往往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罗森塔尔效应”,期望促使学生成长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开展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向学校提供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并叮嘱校长和老师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这是从学生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8个月后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个个成绩有显著提升,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有着奇效。中职生群体,大多数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从小成绩不佳,不受老师重视,偶尔还会遭受周边同学的歧视,甚至连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未来也不抱任何期待。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学生身上的优点被掩盖,缺点无限放大,孩子或多或少地自卑感作祟。很多事情,往往自己还没尝试去做,就觉得自己没能力,做不了,从而否定自我,陷入恶性循环,不可自拔。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各自的闪光点,中职生也不例外,当他们自己无法发掘长处并走出自卑泥潭之时,就需要我们老师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助他们一臂之力,扫清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障碍。老师对每位学生多一点期待,像培育秧苗那般:在慢慢的期待中等待,在慢慢的等待中期待,“罗森塔尔效应”就可以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笔者的10班中有一位许同学,初中时,因为成绩较差不受老师同学的待见,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比较自卑。但是,在军训和开学初的考察中,我发现她身上具备一系列的优点:品德高尚,勤奋刻苦,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并能够尽职尽责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尽管之前,许同学没有任何班委经验,人际关系也处得一般。但是,为了促使她更好地成长,我把班长一职交付与她。起初,她很忐忑,私下发消息给我,担心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承担这份重任,压力很大。因此,我时常用各种方式鼓励她,表扬她,激励她,期待她能够成长为一名综合素质优异的班级领军人。我的高期待与关注,促使许同学更加刻苦上进:她在认真完成课堂作业之外,时常加练课外习题,学习成绩基本保持在班级首位。工作方面,积极主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之余,还能够反思自己工作的不足并加以改善。此外,她还成为系学生会的学生干部,热衷于参与志愿者以及校内外活动。经过一个多学期的锻造和洗礼,许同学如脱胎换骨一般,变得阳光自信,开朗乐观,在她的主持下,班级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俨然一副班级当家人的作风。在她的身上,我品尝到了“罗森塔尔效应”酿出的甜酒,在期待中,每位学生的成长都是可观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在提升班级管理成效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教无定法,“霍桑效应”与“罗森塔尔效应”皆可作为教师教育手段的载体,以便教师因人而异、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把眼光放长远些,关注每一位同学,熟悉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这样,才能收获更好的教育成果,以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中职生的班级管理工作错综复杂,还须诸多探索和深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仍需不断学习补充各种理论知识,努力前行,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育人为先,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光明的未来,不再彷徨!

 

 

 

 

参考文献

1、陈雪梅邓公明,运用积极自我暗示激发无限正能量——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J].中小学德育,2013

2、李增礼蒋立科王红梅,“罗森塔尔效应”与“赏识教育法”[J]. 食品科学, 2009(6):240-243

3、包秀敏,新课改对班主任工作的启迪[J]. 现代校长, 2006(4):33-33

4、邓木辉,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1(3):24-27

5、沈志伟,我国干部选任制度的改革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6、厉向东,关于减少采访中霍桑效应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09

7、霍桑效应,MBA智库——MBA智库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