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10578
首页 -> 教学科研 -> 求索校刊
浅谈学业水平背景下中职数学分层教学改革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2-06-13  来源:

摘要: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适应学业水平考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环节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方式分层来实施数学分层教学,达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数学  分层教学

 

一、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背景

(一) 教育改革的背景

现今,课程改革的思潮早已影响了整个教学整体,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很多学校专心研讨,希望找出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手段。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要反映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变革,就必须在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教到引,因材施教;知识技能掌握的理念:从老师讲到学生体会,以人为本;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分数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

(二)中职类学生学情、校情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对数学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的差异,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势必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分层教学,就是老师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对有差异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实行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训练、不同的评价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并不是要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前提下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实践和体现在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才能把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分层教学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2.有效地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渲染气氛,启发思考,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更新观念,拥有新的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求新途径,开辟新思路,提高教学能力

4.使全体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尊重,让每一名学生每一节课有所收获,使全体学生的自信心逐步树立,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分层教学实施策略[2]

(一)学生分层

合理分层是分层教学的根本。教师要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按照“尊重、民主”的原则,根据对学生能力的掌握以及学生个体对数学的感悟并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对学生按一定特点进行分层。可根据学生智力因素、学习能力、原有知识与对数学的兴趣情况进行分析,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建议将学生按1:2:2的比例或(1:2:1的比列)分为3个层次A、B、C。A层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学习主动,接受快或较勤奋;能力较差、学习有困难,但较认真愿意学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困难大,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

(二)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学生分层结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学习目标,合理适当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吸收课堂知识。

A层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对数学感兴趣。制定以教学大纲为主,适当提高,教学内容上与升学考试内容接轨,注重知识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个性才能为主;教学上除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还要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B层学生,数学基础一般,成绩一般,学习态度较认真,部分会在三年后选择继续读大专,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为主,掌握逻辑思考能力,结合校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主要立足基础,延拓专业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规律,活学活用。

C层学生为基础层,数学基础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三年后要面对就业,所以在教学上要求其掌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心态, 开发数学兴趣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不害怕,让学生有成功感。

(三)教学环节分层

      分层教学上课,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首先依托教材,指导学生看书,复习预习知识。其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熟悉数学语言及逻辑思考能力,C层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认真思考也能有所悟,A、B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得到了激发。在教学实践上,教师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提问方式也可分三层:(1)问题的难度由低到高。这样可以唤起C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回答得对,自己受到鼓舞,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更大激发;回答得不全面或不对,还有其它同学补充、纠正。

2)有难度的问题先高后低。先让A层次学生来示范性回答,再鼓励BC层次的学生作模仿性回答。这种回答也许可能是建筑在理解的基础上,也许是回答出来了,但还不理解,然而他们得到了参与,感性认识得到了加强。

3)有争议的问题各抒己见。学生的数学水平有差异,但并不影响对有关问题的见解,BC层次的学生对有些问题也会有独到的见解,应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以鼓励他们的创造性,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作业分层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内及课外训练作业要分层次设计。C层次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作业(如课后练习中的基础作业),B层次学生要求完成基础作业和提高作业(如部分思考题),A层次学生要求完成提高作业和创新作业(如教师设计的一些分析题及与升学考试相结合的内容)。

(五)评价分层

      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具有激励、导向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锲而不舍的进取热情和稳定的学习情绪,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四、要注意的地方

1、在班级分层后,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BC层次的学生,会出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所以要采用“隐形分层”,即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业层次水平进行分层,但学生自己不知道,以最大程度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分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从每一位学生个性出发,进行不同程度的分层。帮助“不好”的变“好”,促使“好”的“更好”,最大会限度的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学生的“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当学生进步后,要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学生所处的层次;另外,虽然每个层次的标准不同,但教学过程中要固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实施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定向,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使每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得到进步和提升,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宁桂华.如何实施中职数学的分层次教学法.数学教学与研究

[3]吴鹏.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探索.唐都学刊,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