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将建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反馈制度 中国青年报记者一线调查中职生就业现状
郁剑:每月到手工资有6000多元,24岁能走上这个岗位 我很满意
中职生毕业年薪可达十几万,毕业两三年走上管理岗位……近年来,本市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越来越光明,却依然入不了家长的眼,家长普遍对就业质量有疑问,使得中职校招生成难题。为此,本市将建立跟踪反馈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制度。本月起,市教委已开始公开采集2010年本市中职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 本报记者 刘晶晶
》个案
每月到手工资有6000多元成为厂里最年轻的主操手
上周日上午8点,大部分市民还沉浸在双休日的梦乡中,位于临港新城新元南路上的几家大工厂已经发出了机器运转的隆隆声。路尽头最靠海的那家,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生产企业中的船三井,24岁的郁剑,正是这家大企业庞大生产流水线上的重要一员。作为6*25米大型龙门铣的主操手,他日夜陪伴着的“伙伴”是厂里最大的一台家伙。
成为最年轻的主操手
2007年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毕业后,郁剑通过校企合作进入了这家企业。从帮助师傅准备刀具、清理预料、观察机器的学徒开始做起,两年后,他走上了师傅曾经站着的位置——主操手,因为动作利索,操作精当,很快他又站上了厂里最大的6*25米大型龙门铣的机座台,成为厂里最年轻的主操手
站在那个泛着金属光泽,酷似宇宙飞船动力舱的机座台上,郁剑很有船长的风范。这个100来吨的大家伙,就靠郁剑手头的那台数控机床操作面板“指挥”着前后移动,进行自动加工装配。从早上8点半一直到晚上8点半,整整12个小时,除了中午和晚上加起来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其他时间都郁剑都必须守在这里,监视着数控面板上的数据和程序是否有差错,机器的运行是否良好,一旦有异常,必须及时修改,有时候他也会“出舱”,到旁边的高吊台上看看机座上的情况。如果在大热天,“出舱”这件事总是能让郁剑特别高兴,因为终于能在将近39。C的高温下吹到点风了。如果不离开那个“指挥座”,在厚厚的铁板封闭下,车间两侧的大风扇对于他来说永远都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声绿洲。“再热也不敢随便离开阿,这么重要的东西,精准度在0.001毫米,稍微有个误差,损失根本没法不久。”
每月到手工资由6000多元
尽管压力不小,但郁剑对于自己的工作还是相当满意。“一个中职生,能够进入这么大型的企业,担任厂里最大的一台龙门铣的主操手,我真的感觉非常自豪。”厂里的不少人,学历比他高,岗位却不及他重要。对于没能进入高中读大学这件事,郁剑同样看得很开:“很多本科生毕业后都还找不到工作呢。我觉得我抓住了挺好的机遇,包括学校和单位提供的。”想起当时刚进学校时,也是什么都不会,但他抱着入一门钻一门的精神,认真钻研,“总能学出名堂来。”现在,郁剑每月到手工资有6000多元,加上年终奖、奖金,年薪也有七八万。他如今的目标是将高级工的技能证书读出来,向自己的书房看齐。“师傅现在是组长了,每月能拿到工资9000多呢。”
郁剑家住枫泾,父亲在家休息,母亲在一家服装厂里工打工,他特自豪的就是自己已经能够承担起这个家庭了,。为了上班方便,他在单位附近和同事一起租了间房,每次休息天,他都要倒4部车横穿大半个上海回趟家。最近郁剑有点“归心似箭”,因为开始谈朋友了。“或许可以考虑买部车了。”站在’船头“,24岁的男孩表情甜蜜。
》调查
中职生年薪最高可达12万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副校长林国新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学生就业,几年前学校就像企业发出过3000多封“自荐信”,老师根据电信局的通讯录,主动向上海化工类、机电类企业推荐本校的毕业生,逐渐与企业建立起了联系,并开展起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办法。目前,该校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可以进入德国拜尔、美国陶氏化学、上海赛科、上海石化、上海高化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不少进入外企的学生平均年收入可达9万元。年薪最高甚至达到了12万元。
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下半年起,本市开展了对部分专业中职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的跟踪调查工作,选取了2009届中职校国际商务、数控机床应用等十个专业的14000余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实际收入呈增长态势:就职后一年有近45%的毕业生月工资集中在税后2000—2500元之间,其中19.25%的毕业生月薪超过2500元,8.7%的毕业生月薪超过3000元,均比初次就业时的工资有所增长。
“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业类专业一般就业和薪资都比较高,除此之外,一些服务行业的职业晋升空间都比较大。”上海商业学校校长张大成介绍说,该校美容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供不应求,企业开出的基本月薪在5000—6000元。一些热门专业,“高薪”情况也不少见。上海南湖职校2008届的毕业生小张,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工作两年后因表现优异被送到法国进行培训,如今学成回国的他已经成为酒店客房领班,手下管理着数十号人。加上奖金,他的年薪差不多接近8万。上海商贸旅游学校的物流专业、模具制造专业,上海航空服务学校的航空食品、空乘服务、航空机械等专业毕业生年薪也都可达到8万元。
》现状
中职学校不愁就业愁招生
根据市教委公布的数据,2003年以来,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左右,2010年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7.44%。很多国家及重点中职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8%,不少学校的学生还未毕业就已被争抢一空。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今年的毕业生去年就全部被订掉。学校2011届毕业的1600多个毕业生,企业已经下单预定的有800多名。“我们现在不愁就业,愁的是招生阿。”一位国家级重点中职校的校长这样表示。
据记者了解,根据国家计划,一般中职业校每年的招生计划额应占当年初三毕业生人数的4成左右,但实际上近年来上海每年中职校完成的招生额数都要低于计划数。不要说一些一般性的中职校,就是比较有名的国家级重点中职业校,也面临着生源难题。
“上海2010年初毕业生为9.2万人,今年初中毕业生8.6万人左右,跟前几年十几万人亦必,每年都要少一两万。”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副校长林国新表示,初中生源逐年减少,而高校则在扩招,更多学生愿意选择普通高中就读,对中职校来说自然招生越来越难。
据悉,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之前是以郊区学生为目标,现在不少中校只能选择招收外地学生和农民工同住子女,甚至拨出专项经费到外地招生。而在中考前夕以及高中录取完成后的一段时间,更是中职校“抢”生源的高潮。中考前,一些职校校长和招生老师会直接到各大初中“觅食”,除了宣传学校,甚至还给老师赛好处费让老师提供适合的生源,提前进行招生;高中录取结束了,各中职校也不厌其烦摆摊拉人,希望能说动高中落榜生选择自己。
在有些区县,甚至出现了“圈地盘”保护生源的现象。一些区县规定本区学生不得报考外区中职校。一些区县还会间接避免外来的油尤其是办学条件比较好、专业有吸引力、知名度响的中职校下到本区招生宣传,就为了抓住手中珍贵的一点本区学生资源。
》分析
为何每人愿意报中职?中职依然不被家长看好
一方面就业趋势见好,另一方面还是没人愿意来报考中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表示,最主要的还是社会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
家长反对读职校
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于职校依然无法认可。记者通过老师在一所普通初中初三毕业班中所作的调查发现,班上37个学生中,只有五个同学愿意读职校。大部分同学都希望能上高中以后考大学。有的同学直接就表示,职校名声不太好,就读职校太美面子。大多数同学都觉得职校最后实在没办法的选择。
一位初二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即使孩子成绩考不上好的高中,宁愿选择普通高中、民办高中,也不愿意让孩子读职校。对于中职校的高就业率以及部分毕业生的高工资,他的看法是“这是凤毛麟角。”学历低、工资普遍不高、工作稳定性以及职业较辛苦,都是家长反对孩子进入中职校就读的主要原因。“就算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如何?我们都不知道。”有家长表示。
就业稳定性有所欠缺
对此,不少中职校也坦然承认,虽然直接就业率很高,但中职生的就业稳定性的确有所欠缺;薪资也要看不同行业、不同的单位,差异也较明显,像印刷行业整体收入水平就较低,普通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
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钱岳金在一次中职教育讨论会上曾透露,最近两年来,通过年度中职毕业生就业制度公告的调查发现,中职毕业生在就业率提高、薪资水平增长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就业质量方面的种种问题,包括就业障碍、专业对口、就业稳定率、专业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根据去年随机抽取的216名毕业生调查问卷显示,就业稳定率相比以往就有所下降,2009年为93.58%,去年就下降到91.43;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1.5%,社会保障率方面为76.44%,都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也有所欠缺,只有17.42的学生获得了晋升,做到管理岗位的只有3.59%,获得中、高等级技能认定的都在5%以下。
》措施
毕业生跟踪计划转攻就业质量
对此,本市教育部门也开始从抓中职就业数量转向重点抓就业质量,将加强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个人发展的跟踪调查,建立跟踪反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制度,完善毕业生能就业公告制度。
对中职生职业生发展跟踪
据了解,从本月起,一次面向2010届中职学毕业生个人发展的调查就已拉开序幕,将对2010届全体中职校国际商务、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护理、会计、汽车运用与维修、航空服务、现代物流、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0个专业直接进入企事单业单位、自主创业、自谋择业和待业的学生等,进行以就业方式、就业去向和渠道、就业薪酬福利和社会保障、职业流动、职后培训、晋升、就业单位信息、专业对口等情况为内容的跟踪调查。通过中职生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跟踪调查,来了解真实的就业质量状况,促进中职校有的放矢进行调整。
每年都有学生从岗位中流失
“希望中职校方面积极寻求改变的同时,家长、学生和社会也能在观念上有所进步。”不少中职校校长则表达了这样的心声。上海市石化工业学校的副校长林国新表示,该校去年进入德国拜耳的300个学生,到现在只走了一个,一般学生都已晋级加薪。“每年的确会有学生从岗位中流失,流失率在5%左右,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吃不起苦,家长过于呵护。”他举例,有一名学生在一家IT大企业上班就因为下班晚了十分钟没赶上班车,在候车点大哭,然后让家长打车来接自己回家,家长觉得企业不够人性化,第二天就让孩子办了离职手续。
上海第二轻工业学校常务副校长孙国权也认为,学生进入单位后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抗挫能力差,怕辛苦都是造成职业流动性到的原因。他就遇到过有的学生毕业后进入星级宾馆工作,第一个月被派去厨房洗碗做入职锻炼,家长觉得太辛苦就学生辞职了。有的学生被代教师傅批评两句,也受不了干脆不干了。“职业教育,大部分是服务业、工业类的一线岗位,家长和学生一定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也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有可能成才。。否则,就算考取大学进入职场一样会不适应。”
记者手记 : 认真地青春没有失败
郁剑所工作的车间,是厂里最大的一个加工车间,从这头走到那头,也要走上几分钟。几百米的车间里,一字排开了各种工序,从划线到上漆,从组装到精整,分工明确。采访她的那天是周日,上工的人不多,郁剑带领我们从这头走到那头,颇有些“显摆”的介绍着这些庞然大物。“这就是我的地盘。”最后,自然是来到了他的那台6*25米的龙门铣,在最中间的位置,理所当然地占据了最大的地方。
24岁的郁剑,面容清秀白皙,说话时眼睛弯弯,是个有点羞涩的小伙子,但每次说到自己的那台“大家伙”,那种骄傲和兴奋劲藏也藏不住。虽然地上全是机油不当心还会滑几跤,虽然天气热的时候工作服都能拧出水来,虽然一天要站11个小时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但郁剑对自己的工作只用了四个字:“非常满意”。19岁开始走上社会,他庆幸自己比那些上来大学的孩子早好几年开始工作。“我成绩不好,但选择对了道路,一路上也把握住了机会,我觉得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将来会更好。”看着他为自己的生活做着甜蜜的绸缪,让人不由得为他高兴。
在采访中,不少像郁剑这样的中职生改变着我对中职生们传统的偏见,或许起点不高,或许做的是最普通又辛苦的工作,但他们依然怀抱着职业梦想,积极地过好每一天。相信这样认真的青春,没有失败
》相关新闻
上海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每年新增技师、高级技师1万人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得的职业培训。昨天上午,市政府召开职业培训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和全国职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部署本职业培训各项工作。
每年新增技师、高级技师1万人
会议透露,本市将针对不同劳动者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力争使新进人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得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从业人员得到至少技能提升培训,使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使高技能人才培训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同时,每年新增技师、高级技师1万人,5年共新增5万名。到2015年,本市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30%以上。
面对院校学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本市鼓励各有关院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规模,积极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创业培训并纳入教学规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
加大职业培训资金和力度
本市还将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支持力度,对本市失业人员、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的培训项目且鉴定合格或参加定向培训并实现就业的,按照规定享受100%培训费补贴。
本市在职从业人员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培训项目且鉴定合格的,按照规定享受50%培训费补贴;参加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高师带徒”、技能竞赛赛前培训等项目的,按照规定享受培训费补贴。本市院校学生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培训的项目且鉴定合格的,按照规定享受鉴定费或培训费补贴。本市关停并转企业职工参加转岗培训的,按照规定享受培训费补贴。本市外来农民工、退役士兵、残疾人以及服刑服教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按照规定享受培训费补贴。
除此之外,还将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业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调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