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页面10576
首页 -> 专题页面 -> 文明创建 -> 强化教育教学 提升办学质量 -> 教学科研
碎片化整合教学资源包 网络化连接教学各主体---以一堂《金融营销实务》课为例
发布时间:2022-06-13  来源:

一、碎片化教学素材 整合化教学内容

“课程知识流资源库”是指基于职业教育特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为引领,把某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最小化分割,即把课程教学内容和素材最小化地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从而组成课程“课程知识流”资源库。

“课程知识流资源库”资源的最小元素——单一功能的教学素材,例如一个提问、一个知识点文档、一个视频或音频、一个例题、一个答案、一个小游戏、一个作业任务、一个图片、一个表格、一个教学案例、一个场景设计等,还包括开发一个模拟教学小软件或一个模拟教学环节,以上最小教学元素按授课计划类别存放在课程流管理平台的数据库里。教师根据学校统一的教学素材设计标准和个性化教学需求设计教学素材,集中存放在 “课程知识流资源库”里,随时查阅、调用,实现资源规范管理、共享使用。

以《金融营销实务》课程中的教学课件为例,我们在教学素材的设计中打破了传统的以“节”或是“章”来制作教学课件的模式。在“知识流”教学模式下,设计的着眼点在于“知识点”的讲解,在该素材库中,我们将同一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打包,教师在课前、课中或课后的整个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所授课班级的情况进行“套餐定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教学课件来开展教学活动,如果遇到课堂中临时需要补充额外的知识点,则只能采取板书补充相应内容,但“课程知识流资源库”的设计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碎片化教学素材和海量数据库的建立,教师可以自动在数据库里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及时进行课堂补充。与此同时,因为我们的“课程知识流”模式有配套的“知识点”的试题或游戏,教师也可以立即在讲解该内容后对学生进行检测。

以下图为例,在运用“课程知识流资源库”模式之前,教师是以讲解业务流程为主,在运用该软件以后,教师可按“知识点”将这个流程进行拆分讲解,对于已经出现过的“知识点”可进行检索测试,对新的“知识点”进行逐一介绍。

 

 

1-1 “定期一本通--有折续存”业务流程图

 

 

   以《金融营销实务》课程中“定期一本通--有折续存”这节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人民币鉴别”这个小游戏,和若干教学业务视频。由于每个授课班级学生情况的不同,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课前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教学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资源的整合,来更好地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任务。

 

二、创新备课新模式 师生互动全流程

     “课程知识流”中教师就像一名电影剪辑师,在“课程知识流的课程素材编辑界面,教师可以在素材列表中选择所需素材放入课程脚本列表,备课变成用手指简单拖曳素材形成课程脚本,脚本内每个素材的顺序可以任意上下调整,全过程只需十几秒。教师编辑的课程脚本即成为上课用的课件——“课程知识流”,教师利用课程知识流教学系统推送给学生。不同的教师上相同内容的课程可能呈现不同的脚本,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以《金融营销实务》课程中为例,教师通过“课程知识流”软件,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推送。在课前,教师通过软件平台对学生推送相应的背景资料、合作调查任务、现场参观资料及预习材料;在课中,教师通过推送本课的教学情境或案例来导入课程内容、明确课堂内容,进一步教师推送“教学资源库”中的知识、技能点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运用软件平台的“即时评价”功能,实现及时的教学情况检测和反馈,教师根据即时显示情况进一步安排相应的软件操作实训练习内容;在课后,教师可通过本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课后资料、复习内容、作业习题的推送,通过在线交流系统,师生可实现24小时的学习交流,学生可针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实时对教师展开提问,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或延伸意义较大,教师可将该问题放在讨论组里进行公开,鼓励更多同学参与问题的研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2-1 “课程知识流”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以《金融营销实务》课程中“定期一本通--有折续存”这节课为例,教师在课前通过软件平台向学生推送合作调查任务:通过互联网搜素、亲友问询、银行实地采访等方式,了解该业务的主要风险点在哪里、我们作为银行柜员应该如何防范、规避和处理这些风险;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金融、银行业法条,搜索与该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教师通过学生在软件平台上上传的资料,对学生进行评分和点评。根据学生提交的课前预习的作业情况,教师可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安排,这就大大突破了传统模式下,教师只是根据已经准备好的PPT来进行授课的方法。

“课程知识流”教学软件颠覆了传统的备课模式,它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下的效用最大化的目的:其一、实现了真正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目标。通过实时调整教学资源,针对实时授课对象微调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其二、改变了教师“单独”备课模式,通过资源库模式,最大化整合已有资源。在“课程知识流”教学软件中,只要是本课程的授课教师(例如,在《银行柜面业务》课程资源库中,只要是负责该课的授课教师)都可以自行在本资源库进行资料的上传和下载,实现资源的真正有效共享。

 

三、多元评价立体化  职业意识早树立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依据“课程知识流”教学模式的理念,结合教学平台设计评价体系,形成教学评价指导方案。结合课程设计理念采用多元立体评价,注重过程评价,突出实践操作考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体系。利用教学平台的优势,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即时评价即时反馈;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评价内容包括实训练习、课堂操作、现场参观、作品展示、书面考核、上机考核、课后作业等;评价角度包括教师评价、小组内互评、学生自评。

以《金融营销实务》课程为例,在“课程知识流”平台中,学生在每次教学过程中,都将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张教学评价表,见图3-1。以图3-1为例,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可以对自己在本课中的教学重点进行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比较多的是教师评价或学生自我拟写实训报告的形式,这样的形式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反思作用,但没有达到多元实时评价的作用。在“课程知识流”的多元评价模式下,学生可以立即得到本节课的反馈,通过自己的所做所得获得自己评价和团队评价。这些也正是日后在职场上所需要具备的职业意识,通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个人准备和团队合作,使学生意识到、逐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以《金融营销实务》课程中“定期一本通--有折续存”这节课为例,教师在课堂最后安排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评价表。通过实际教学平台观察,教师发现以一个30人的金融事务中专班学生为例,其中有28人对于“团队评价”分数表示“非常关注”,学生非常在乎自己的表现在他人心目中的评价。通过“教学知识流”中的实时教学评价,学生可以立即获得本节课实操的反馈,这符合学生该年龄段的心理认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希望在下一次课中发挥更好的学习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开户业务

教学评价表

 

被考评人


考评班级


考评内容

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开户业务

考评标准

内容

分值

自我评价50%

团队评价

50%

合计

(略)

凭证审核

20





信息录入

20





清点现金

20





开户业务流程

20





职业礼仪

20




合计

100


3-1 “课程知识流”教学评价表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课程知识流”模式提高了《金融营销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手段,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备课压力,更加高效整合了教学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四、几点反思体会

   “课程知识流”在使用过程中,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如何平衡好网络平台化之下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与实际面对面教学情况下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是需要任课教师来反思和探讨的。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我们仍然需要与客户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即网络化下的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和实际场景下的人人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参考文献

[1]徐卫东.“五员六步”教学模式在数控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设计案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22-125.

[2]李中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10-11.

[3]刘锁兰,宦娟,李宁,孔立智.合作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7(49):312-313.

[4]刘磊.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02):225-226.

[5]王金台,试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6(15).

[6]阮丹云.对职业渗透在中职德育科教学中的运用——德育课渗透职业素养的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8).